撰文、编辑/姜北 制图/万淼
长久以来,中国汽车合资公司产品都是由外方主导,对外方拿来的现成车型,即使非常微小的调整都是相当困难的。核心技术领域,中方更无法接触到。当年轰动一时的上海大众螺丝钉事件,便是一个貌似偶然的必然事件。中方抱怨外方技术保密,“连一颗螺丝钉都不让动”,而外方一句“给我动的依据”,顿时让中方哑然。当时汽车行业的普遍观点是,“自主”应该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自主”的主体应该或者只能够是民营和新型国有企业。《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合资”和“自主”这两个关键词便是如此的泾渭分明。
那么十年之间,合资企业中究竟发生了怎样的裂变?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原本誓不两立的楚汉两大阵营变得亲密无间?
“自主”为何物?
《辞海》里“自主”词条的解释——自主: 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只要是“自己”做主便可,那么对于合资企业来讲,“自己”其实就是合资企业本身,并不涉及姓中还是姓外。而从50:50中外控股比例角度来说,合资公司建立自身的研发体系,本身就是从单纯的生产制造企业向有研发能力的集合体迈进的重要一步,对于合资企业中占据50%比例的中方来讲,同样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