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记者 钱瑜
上周,记者从相关渠道了解到,近来,各类产品质量案件投诉无门的情况相当严重,出问题的产品多涉及汽车、电脑、手机和家电等几大类,很多都无法得到有效而合理的解决。尤其是家用汽车产品,已经到了非规范不可的时候。
记者在独家采访了国家质检总局相关人士后获悉,中国的“柠檬法”——《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即俗称的汽车“三包”)在今年仍无推出可能。汽车“三包”在未来将不会再是简单意义上的难产,而很有可能由可操作性更强的条例所取代。
听了这位人士的详细分析后可以判断,在产品安全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不仅企业的法律意识、自律意识和社会意识需要培养,同时消费者也有理性消费素质提高的需求。而政府扮演的角色就是制定法规和进行监督。
产品安全就是公共安全
目前的情况是,消费者面对产品安全出现问题时总是显现出弱势。产品功能不好可以投诉,消费者顶多是费时费力;但是如果安全受到威胁有时就来不及了。以家用电热水器为例,被电热水器夺去生命的事件每年时有发生,而总数却没有渠道去统计。汽车安全方面,有数据显示,每年有10万人因汽车事故死亡。这个数字远远大于每年发生灾害的死亡数字。
面对大量的投诉,有关部门提出,当务之急是解决法律体系问题,让行政管理部门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就上述情况,国家质检总局相关人士对本报表示了他的担忧:“产品发生安全事故,往往不是个案,而是一出一片,造成很多潜在危险。这是不能仅靠受到伤害后再打官司来解决的。”
可以肯定的事实是,关于产品安全问题的管理,相关部门以往的表现并不算出色。已经发生过的“多宝鱼”、“红心鸭蛋”以及“三鹿奶粉”事件给了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安全警示。然而,仅一部汽车“三包”条例就被关注8年而无果。今天看来,汽车“三包”是当之无愧的“难产”法规。
对于“三包”规定的迟迟不能推出,有专家分析到,有些厂家要求消费者在主张质量权利时,必须同时提供国家检测部门出具的检测报告,但检测机构目前还不多,检测费用昂贵,并非一般消费者所能承担,况且,汽车检测机构基本上不接受个人的委托,质量检测成了消费者维权的瓶颈,也成了企业多用以推责的挡箭牌。此外,汽车不像冰箱或者电风扇这样的产品,质量问题容易识别,汽车的零部件有一万多种,出现的问题多样化,到底是使用不当还是产品质量问题很难鉴别,“三包”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于是我们看到,当消费者提出退、换车要求时,厂家和经销商却明确告诉消费者,只保证“修”,而不包“换”,更不包“退”。任凭车主在修理厂、厂家、商家之间跑断了腿,也无济于事。难怪有的消费者感叹:买车不易,换车、退车别想。
当然,也有遇到在消费过程中耍无赖的个别现象,正是由于相关规定的不明晰和条例的缺失,所以给一些素质低下的人以可乘之机搞讹诈。这样的例子近年来屡见不鲜,而受伤的则往往是经销商,厂家多做聋哑状。
记者获知,已经被关注了两年的《产品质量担保条例》目前正由主管部门着手制定,但消息人士透露,该条例的出台尚无时间表。不过相对于汽车产品而言,相关人士向本报表示,条例出台后,将和汽车召回管理形成互补关系。
去年发生的多种事件让主管部门有所触动,如何防止这类事件不发生或者少发生,这就需要让市场去规范产品质量安全。“三鹿事件”发生了,最着急的是消费者和有关部门,而作为施害者的企业,不仅法律意识错位,还想尽办法逃避责任,并让有关部门先买单,这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由市场来规范产品质量,应该是条例的一个主导方向,有关部门今后的主要职能是监督检查,而不是硬性规定。条例对制造商的基本权利、义务和责任也将做出明确规定。这是一件非常值得欣慰的事情。
质量问题无有效解决办法
目前的汽车消费投诉比较突出,但是普遍采取的办法都是生产企业安排经销商解决。“解决得好店内的年评级会比较好,解决得不好年底就评分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车经销商告诉记者。因此经销商会采取不同的办法解决消费者的问题,一些投诉解决的随意性比较大。
据记者了解,现阶段不仅消费者投诉没有任何依据,即使在一些投诉的解决当中,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认识,生产企业在解决问题时仍然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王先生购买了一辆国产豪华车,但是让他不能理解的是新车连续出现“亏机油”的问题。第一次是车开到3000公里左右时,王先生就发现机油少了,按照产品说明书,车辆在7500公里时才进行首保,在征得4S店专业人士的同意后,王先生自己补进了机油,但是没有想到的是,6000公里时机油报警灯又亮了,这次王先生提前做首保并加换好机油继续观察,可是在9000公里左右时机油报警灯再次亮起,在日后的使用中,王先生需要在车辆每行驶3000公里左右时自己给车加机油。
事实上,对汽车“三包”何时出台的猜测早在2001年就开始了。此后,每年的“3·15”汽车“三包”能否出台都被不断猜测。2004年12月30日,国家质检总局对外公布了《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草案),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人们以为汽车“三包”出台已经指日可待,到今年则再次“流产”,像王先生这样的消费者只能天天背着机油桶开车到处跑。
一些专业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没有解决这类问题的法规出台前,消费者的一些要求也是合理的,现在很多消费者都是第一次购车,对于汽车这类消费品非常在意。但是在国外汽车普及率比较高的市场,解决这类问题就有严格的规定。
比如美国各洲的“柠檬法”规定,消费者在购买车辆时需要缴纳一定数目的基金,汽车企业也要缴纳。当汽车发生质量问题时,如果企业没有召回,则由基金出钱对车辆进行维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