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道“三十而立”。
与国家的改革开放几乎同时,中国汽车的“开放”也已经走了将近30年的时间。在各个行业都在反思曾经的过往之时,中国汽车从业人士的反思不应例外,而作为观察者的汽车财经媒体记者更不应排除在外,付辉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之中。
与很多行业的纵向自我比较不同,付辉著《汽车的底牌》是一种横向的“他者”视角,走了一条“曲线救国”的道路。他选择了现代汽车在中国上演的商战故事作为案例,来剖析、反思中国汽车三十年未立之路。
为什么选择现代汽车,正如作者所言,这是一本有关现代汽车与中国合作伙伴的书,并不是为现代汽车而写的书。通过对现代汽车在中国开疆破土的案例解读,作者发现中国汽车在走过了30年的合资尝试后,不仅没有摆脱合资之初遇到的控制与反控制,达到相互制衡,实现利益均等的结果,反而牢牢地被外资所控制,而这正与中国汽车合资的初衷相违背。
在中国汽车业内,一辆又一辆的新车上市,迷煞了众人的目光,很多从业人士谈论最多的可能是中国汽车什么时候能迈入千万辆俱乐部,而对中国汽车自身发展隐藏的问题却鲜有谈及。
以现代汽车的合资公司北京现代的故事为例,在地方政府的GDP逻辑的支撑下,在车市的好年景时,现代汽车曾经取得了超常规的发展,但韩方在通过一家叫摩比斯的零部件公司控制北京现代的零部件供应时,现代汽车攫取了利益的大部分,现代汽车的另一家合资公司东风悦达起亚也是如此。
为什么造成这样的结果,那是因为中国汽车技术自主研发短板所致,一个业内的事实是,在中国汽车经历了几十年发展,一个轿车的地盘仍是各大自主品牌的痛处。流传在北京现代的一个故事是,在合资初期,韩方有些担心中方人员的不合作,但后来发现中方的很多人员都对技术漠不关心,只要韩方提出的要求基本上都会通过。为什么在一个以技术密集著称的行业里漠视自主研发,虽然书中没有详细论述这个问题,但我们从北京现代中韩双方利益博弈中方的式微,最终被韩方所控制,能感受到中国汽车自主研发的悲哀。也许我们宁愿把它当作笑话,当然了在很多汽车公司领导人的讲话中技术研发是第一位的。
事实上,正如书中所言,在现代汽车成立之初,现代汽车创始人郑周永坚决反对通过合资的方式发展汽车工业,而是通过技术合作来增强自己的研发能力,最终走出了一条韩国汽车自主发展的汽车之路。
这虽然是一本关于汽车的书,但看到的却是中韩双方没有硝烟的利益战争,与其说是现代汽车的底牌,不如说是同时也撩开了中国汽车的那块遮羞布,几乎与韩国汽车同时开始,现代汽车的发展应该使中国汽车感到汗颜。
为什么家电等其它行业,通过初期合资,最终走向了自主创新之路,而中国汽车在经历了多年的合资发展后,外资却成了市场的主角,自主品牌仍然潺潺可微,这是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制定者所需要回答的问题,而不是中国汽车所要回答的问题。
现代汽车在中国的故事仍将继续,而中国汽车三十年的反思也许才刚刚开始。现代汽车的故事也许只是引子,在付辉正在写作即将出版的下一本书中,正式切入中国汽车三十年反思的正题,作为媒体的同行,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文/夏禹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