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汽车博物馆 记忆中成“废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2日 07:51  人民网-市场报

  从2001年立项,到2008年的岁末,7年许,我们已经习惯了等待。

  2003年在6月19~28日的“汽车博物馆专题工作会议”,北京汽车博物馆项目正式出现在公众面前。当时,据丰台区建设办公室的负责人介绍,北京国际汽车博览中心将于2004年进入全面建设,2005年底完成主体项目的建设。这一消息向社会公布后,汽车界人士欢欣鼓舞。

  2003年7月那段日子是中国汽车工业50周年的纪念时期。在获悉中国第一座汽车博物馆落户北京之后,张兴业、滕伯乐、陈光祖,这些老一辈汽车人曾经是那样振奋。

  “我去过许多国外的汽车博物馆,如今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了。”陈光祖这感怀至深的话语还停在人们耳边;张兴业给建设办公室的人做了一个多星期指导报告,那不辞劳苦的身影,还留在记忆中。但7年多过去了,汽车博物馆工程没有完成。

  或许是人们注入了太多期望,所以才收获了这许多无奈与失望。

  2003年7月5日是个值得记住的时间。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5个设计方案迎来了包括北京市领导刘淇、王岐山、工程院院士马国馨、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在内的各方嘉宾。“大眼睛”建筑方案那天后在评估中脱颖而出,一举中标。

  5年后,“大眼睛”没有睁开。2004年的6月11日,北京国际汽车博览中心暨汽车博物馆项目推介会议在国展召开。项目建设办公室借北京车展之机,将各个汽车企业的代表一并邀请,其中有张小虞、张兴业、赵航等汽车业界的名人。原定的2005年底基本建成,改为2006年7月完成主体建设;原定的2006年达到开馆条件,改为2008年初步建成商务区。如今,2008年就要过去了,我们的记者在工地上看到的就是那样的景象。

  完成的过程太过拖沓,因“人文奥运”而立项,耗走了奥运会,也耗尽了人们的激情。当我们用另一种严肃的眼光来审视时,“汽车博物馆能给人们带来什么?”用多么置疑的语气来问,也不过分了。

  汽车博物馆建设办公室一位副主任曾经告诉笔者,汽车博物馆项目一拖再拖,原因很多。

  由于北京市曾出台消防法规,而由德国与加拿大联合设计的“大眼睛”博物馆在此环节存在欠缺,需要进一步改进;北京市土地局在批复土地使用权之后出台一新政策,要求建设办公室为其抵押50%约3000多万元的土地征集、劳动力安置费用;博览中心的交通平面和交通组织设计也因前期工作不力需要重新研究制定;对该项目重视并了解情况的丰台区副区长邓小刚赴任通州;经费测算、预算没有得到北京市政府认可一改再改等等,都是汽车博物馆难产于北京丰台区的原因。

  如此凌乱,甚至人们都整理不清楚。

  余秋雨先生说:“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看来人们只好将这个载满希望的汽车博物馆放置于记忆里,不再关注,不再倾注热情,让它成为记忆的废墟。也许这样就不会再有失望了。

  作者:陈梓萱

(编辑:尹曰)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