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公路客运行业可谓是新闻不断:先是叙永—泸州的运营客车罢运,随后是青岛—至济南的长途车司机罢运,接着又是大理多个县(市)际客运车主集体罢运。
需要厘清的是,事实上,以上罢运参与者和发起者都不是客运企业,而是在成规模的客运企业旗下挂靠的“个体户”。罢运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挂靠的客运企业“清挂”,推行公车公营。
这类个体户在客运行业当中地位相当尴尬——他们没有强大的财力做支撑,所以买不起高等级品牌客车;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很多个体户都是全家上阵),他们对于客车的选择更侧重于价格;为了节约成本,车辆的保养也处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而且为了在交完管理费(即挂靠费用)之后能够多赚一些钱,他们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手段——擅自改变线路、擅自更改发车时间、站外招揽乘客等等,这也使他们背负了不小的骂名。
从交通部下发《清理整顿道路客运挂靠经营工作安排》开始算起,“清挂”工作已经推行近4年的时间,为何由于挂靠所引发的矛盾在当下集中地爆发出来呢?
这得从今年客运行业的“多灾多难”说起。先是年初南方的一场大雪,让很多客运企业蒙受了巨大损失;5月的汶川大地震,又严重影响了四川及周边地区的客运运营;而休假制度的调整,更是让客运企业每年的“掘金”旺季从3个变成了2个;各地高铁的加快建设、铁路专线的陆续开通,挖走了不少原本属于公路的客源;而年终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更是让不少人取消了出游出行的打算,使得旅游客运和长途客运都遭受了不小的打击。这些,都使得客运公司本来就比较艰难的经营雪上加霜。为了加强管理,形成规模化效益来对抗风险,很多客运公司都不约而同地加快了“清挂”的步伐。
换个角度说,上述所说的种种压力,客运企业承受不了,个体户由于规模所限更加承受不了。很多客运企业可能认为,借此时机出手“清挂”,阻力更小、成果更好;不过个体户可不那么认为,它们会觉得你在“趁火打劫”,于是矛盾就此产生。
笔者并不认为这是个坏事儿,相反,这有可能是我国客运企业集团化时代的序幕。挂靠个体户此次的“激烈反应”,恰恰证明了他们生存的艰辛。这标志着客运集团化、集约化,至少“收编”挂靠个体户进入攻坚阶段。
如何把握机会?众多罢运的案例给我们的客运企业上了这样一课:不是出发点正确其结果就一定会是良好的,要充分考虑到合作双方所处的地位和态度。
不少客运企业忽视了个体户的权利,低估了个体户的“激烈反应”。从某一个侧面来说,客运企业目前遇到的问题可谓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所以笔者认为,此类事件的基础不是强权,也不应是由规模决定话语权,而应该是建立在双方利益基础之上。挂靠的个体户看重的是回报,因此注重双方共同取得的利益,应该是客运企业“清挂”的核心和基础。同时在执行过程中也不应由单方来强行推进,而应该由双方协商来进行。
无论怎样,让人兴奋的是,客运集团化、集约化的方向越来越明显,动作越来越大,如果一切顺利,这恐怕将会导致很多挂靠个体户、小型客运企业在未来消失。而这对于一些排位靠前的客车制造企业而言,恐怕是最乐于见到的事儿——当市场上的消费者都是用车专家的时候,以往那些“山寨”客车将不断丧失生存空间,而它们的市场份额必将进一步扩大。(作者 马鑫)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