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丽娟
“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虚拟经济泡沫的破灭,极大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破产,股份的转让,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机遇。我们要运用产业、人才、外汇储备等优势,推动企业‘走出去’。”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司副司长陈林日前在2008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年会上表示。商务部国家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处长支陆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董建平等一致认为,当前形势下,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迎来了“走出去”的大好机遇。
2008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年会现场
汽车及零部件企业 对外投资潜力巨大
陈林在题为“我国对外投资合作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演讲中,解释了“走出去”的含义。他认为,“走出去”包括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中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走出去”的潜力巨大。据陈林介绍,2001年至2008年11月25日,经商务部核准和备案,汽车行业在境外投资设立136家企业,中方投资额11.2亿美元,其中整车企业16家,投资额为8.4亿美元;汽车及零部件贸易企业64家,投资额为0.81亿美元;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47家,投资额为1.66亿美元;研发设计企业8家,投资额为0.18亿美元;汽车租赁企业1家,投资额为0.1亿美元。
一般而言,吸引外资大国也是对外投资大国,但从对外投资与吸收外资的比例看,2006年,发达国家平均为1.19,发展中国家为0.46,转型经济体为0.27,而中国仅为0.23。“这一方面表明中国的对外投资水平较低,规模较小,发展严重滞后。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对外投资增长空间很大。” 陈林表示。
多项政策并举支持企业“走出去”
支陆逊在讲话中指出,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冲击是结构性的,这个结论是对大量机电产品出口情况分析之后得出的。他发现,拥有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产业链条较长的企业,出口受到的冲击比较小。支陆逊对未来汽车零部件企业出口保持乐观:“近几个月的出口数据显示,我国汽车零部件对海外售后市场的出口是保持增长的。”
支陆逊认为,中央已经或正在出台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政策。首先是出口退税率调高、增值税转型等政策。此次国家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可减轻企业因固定投资而形成的1200亿元税负。其次是拓展中央外贸发展资金的使用范围,为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搭建共性的基础平台,目前已经投入3亿元,准备搭建十几个平台,明年的支持力度会更大。再次,中央鼓励企业积极利用国内外商业银行,采取多种方式,减少海外订单缓付款给汽车企业带来的风险。最后,还有一些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比如积极开展双边认证工作,丰富援外方式,帮助汽车企业进行海外的品牌推介,规范汽车出口秩序,加快企业售后服务体系的建立等等。
支陆逊强调,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汽车产业是结构性的互补关系,并非竞争关系。我们在制造成本、工业基础、配套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在欧美国家汽车行业日益衰落及我国大力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的情况下,我国汽车工业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和条件。
抓住目前“天大”的机遇
董建平认为,当前金融危机来势凶猛,我国汽车市场进入了“冬天”。趁此机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要找出自身不足,着力提升企业竞争力,把危机转化为机遇,密切关注全球汽车产业的形势,寻找有利于企业自己的商机。他建议,我国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零部件企业应审时度势,积极与国外零部件企业进行技术合作,购买产品、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综合实力强大的零部件企业集团,应适时并购或入股国外陷入困境的中小零部件企业,获得产品的品牌、技术、销售渠道,拉长产业链,实现跨越式发展。
支陆逊认为时不我待。现在,一个良好的机遇摆在我国汽车产业面前,随着人们消费能力下降,对品牌的重视程度也会下降,反而对性价比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我们要牢牢把握汽车产品消费线下移的时机。数据显示,我国机电产品价格是国际同类产品价格的3/4或2/3。这意味着,未来我国汽车产业将显示较强竞争力。“但是,机遇面前,我国企业仍要苦练内功,促进结构升级。”他建议中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要抓住目前“天大”的机遇,引进国外产品品牌、技术和人才。据他介绍,目前不少汽车技术专家向他表达了回国的愿望,而当下引进国外人才的成本也开始下降。
支陆逊认为,上世纪7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就归功于在石油危机中抓住了海外机遇,大量引进了技术和设备。“如果国内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把握不住时机,今后5年国内汽车产业结构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话,那时自主品牌企业的机遇就更少了。”支陆逊担忧地说。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