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点评:应警惕外资对国内商用车行业渗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2日 08:17  中国汽车报

  “走,到中国的商用车市场去淘金”,很多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的触角开始在中国延伸,在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这个冬天,这一趋势进一步得到了验证。在应对国Ⅲ挑战、商用车市场急剧下滑的紧要关头,一些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大举向商用车领域渗透,格外牵动着整个汽车产业的神经。

  最近,世界著名的传动部件生产制造商采埃孚的一些动作格外引人注目。上个月,采埃孚与中国客车制造商宇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就在此前一个月的德国汉诺威商用车展上,采埃孚与中国的另一商用车企业福田也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一个月之内,相继与两家主流的中国商用车企业建立战略联盟,采埃孚在中国可谓是顺风顺水。

  无独有偶,就在采埃孚在中国渐入佳境的时候,德国的另一家零部件巨头大陆集团,也与中国的卡车制造商中国重汽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从表面上看,无论是采埃孚与宇通、福田建立战略联盟,还是大陆与中国重汽的合作,似乎是一起孤立的事件,但把三个事件联系在一起时,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端倪,跨国零部件巨头的战略目标早已瞄上中国的商用车,只是在近期开始集体发力,并有所斩获而已。

  该来的总会来,想躲也躲不过去。跨国巨头们利用传统的、稳固的配套关系,在中国乘用车市场已完全掌控了关键零部件的配套话语权,赚取的利润更是以数百亿元来计算。在主导了中国乘用车零部件配套话语权后,他们的胃口也越来越大。“中国的商用车配套市场也很大嘛,为什么总是局限在乘用车市场呢,目光应该放得更长远些。”这可能是目前很多跨国零部件巨头的真实心态。于是,在利益驱动下,他们开始向商用车领域渗透,而且渗透力极强。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认识逻辑。

  众所周知,商用车行业一直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骄傲,合资商用车企业在中国始终找不到感觉。正是由于中国商用车企业的强势,才造就了像潍柴、玉柴、法士特这样的重量级零部件企业。随着跨国零部件公司大举向中国商用车领域渗透,所产生的效应将会逐渐改变中国商用车的配套格局。短期内,为商用车配套的本土零部件企业有价格优势,跨国零部件公司对它们还不能构成威胁,但随着跨国公司本土化率和规模的不断提高,我们的优势会逐渐丧失。到了优势丧尽的那一天,也就是中国商用车配套格局颠覆的时候。届时,那些为商用车配套的本土零部件企业要想生存就很难了。这不是危言耸听,在乘用车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中,完全由外方主导,本土企业根本没有生存空间的事实,就是最好的明证。

  商用车还要重蹈乘用车的覆辙吗?想必国人都不愿看到那样的情形。有人说,跨国零部件公司与商用车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有助于中国商用车企业的技术升级、产品升级、结构升级。对于这种说法,笔者并不否认,但这其中却忽略了一个事实,任何形式的升级都不能以牺牲产业的整体利益为代价。试想一下,当我们的零部件企业失去商用车这一最后阵地时,那些所谓的升级还有意义吗。当我们的商用车企业不再给本土零部件企业配套的机会,零部件产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协同开发只会沦为一句空话,我们的零部件企业真的只有落后挨打的份儿了。

  也许有人会说笔者的观点有些偏激,这不是与当今的主流相违背吗?其实不然,笔者从不反对合资合作,只是希望能在合资合作与维护产业安全间找到平衡。(张彦武)

(编辑:吴雪林)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客车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