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美车市 不一样的冬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0日 18:54  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迟明霞

  据全国乘用车联席会议(以下简称“乘用联”)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11月汽车企业销量平均下跌幅度为8%,车市依然寒意浓浓。虽然国家近期出台了促进经济增长的诸多措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消费者的信心。但是,乘用联副秘书长崔东树指出,不要指望汽车市场和股市一样反应灵敏,汽车市场不存在投机,主要是由经济的基本面和国家对汽车市场有利的政策所决定。

  乘用联方面判断,由于四季度国民经济的基本面增长率还在大幅度的下滑,而且没有到底的迹象;国家还没有出台对汽车市场有利的政策,因此汽车市场不会在12月份出现复苏的局面。对于目前车市状况和今后的趋势,乘用联方面给记者作了如下分析。

  中美车市 不一样的冬天

  虽然中国和美国的汽车市场同比增长率目前都是下滑20%以上,但是,我国汽车市场跟美国汽车市场的冬天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是从高增长状态往下走,三季度市场同比销量仅下降了3%,按全年累计我国还是正增长。美国从季度到全年累计的同比销量都是负增长20%左右。由于我国汽车工业全年累计销量是正增长,总利润基本没下滑,今明两年,95%的汽车企业不会发生破产。而美国三大汽车企业今年的亏损将达200多亿美元,美国政府已经找了一个借口,以研发新能源车给了汽车工业250亿美元,汽车工业还要250亿美元,否则明年就可能破产。从消费者信心和企业家信心来看,我国要比美国好得多。另外我国最晚在2009年汽车市场复苏,美国最早在2010年汽车市场复苏,因此到2010年年底时与2007年的汽车销量相比,我国最少是正增长20%,美国最少负增长25%,所以我国汽车市场冬天的温度比美国高得多,我国车市是较容易熬过的暖冬,美国车市是要冻死人的寒冬。

  国内乘用车市下滑是内因

  很多人把中国汽车市场下滑的主要原因归咎为国际金融危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整个东亚地区都没有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包括中国也没有受到直接冲击。东亚(包括中国)受到的仅是间接冲击,如输入型通货膨胀、出口增速下滑、人民币快速升值等,目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影响的是出口商品增长率,也与我国去年出口商品退税率大幅下调有关。

  中国汽车市场下滑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国民经济增长率大幅下滑,中国经济增长率从去年四季度开始下滑,到现在已经有一年多,降幅超过预期,而且在石油、铁矿石、粮食、煤炭、铜、铝等国际资源性商品价格平均降到了2006年底的水平,国内PPI和CPI大大缓解的情况下,国民经济增长率还没有“止跌回升”,这不是银行体系出了问题,我国的银行体系是很健康的,而是宏观调控矫枉过正的结果,其结果是严重影响了占新车用户40%-50%的脆弱汽车超前消费者的购买量,使得乘用车市场增速快速下滑。

  2009年出口数量会减少

  2003年中国轿车出口仅有2849辆,2004年轿车出口猛增到9335辆,奇瑞(参数配置)(参数配置)(参数配置)、吉利等国内自主品牌轿车极大推动了轿车出口增长。2007年,轿车出口达到18.86万辆,同比增长103.94%。目前中国轿车的出口绝大多数是由内资企业实现的,在国际汽车市场严重滑坡的情况下,今年下半年轿车出口的增长率也出现了很大的负值,而且比国内市场滑坡更快。估计今年轿车出口约为22.8万辆,同比增长约20%,为2003年轿车出口的80倍。但是中国出口的轿车,企业自己经营的几乎没有,基本是找个外商当总代理,对他们的营销、服务、广告宣传等均没有发言权,加之总代理商年初合同较高,市场下滑快,库存大和世界经济复苏比中国要晚,明年汽车出口负增长的概率高达100%,出口数量估计将下降20%以上,可能低于2007年的水平。这对过去靠出口快速增长的一些内资汽车企业来说,是较大的一场灾难,它们的冬天要比合资企业更加寒冷。

  汽车热点正向北转移

  目前我国东部经济较快发展的区域从南向北转移,对汽车市场的影响较大。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的领先起步和长三角的经济腾飞后,前一个时期环渤海地区的经济潜力尚未有效焕发。目前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已经明显加快,以京津城市圈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京津辽豫鲁)的汽车市场和汽车工业发展迅猛,环渤海地区的汽车企业和汽车市场的战略地位已经突显,将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近期这个地区的内资汽车工业发展特别抢眼。这是因为这个地区是中西部物流的主要通道,东北崛起、南部资金北上及对国家政策反应迅速、有较丰富的资源等综合因素造就的结果。而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由于制造业的成本高、资金外流较多、经济增长和出口增速已经大大放缓,私营的中小企业“关、停、并、转”的相对较多,对国家政策反映较迟钝等原因,使汽车企业和汽车市场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编辑:赵文杰)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