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总当年做出回国决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一个人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搞不清自己根的人是可悲的人。”
来源《汽车人》杂志记者 陈瑶
和汪大总的第一次见面,约在了他家楼下的咖啡厅。本以为他会像很多“海归”那样,只钟意不加糖不加奶的黑咖啡,但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他却点了一壶清淡的菊花茶。
“咖啡和茶,您更爱哪一样?”
“都可以啊,我都很喜欢,就像中餐和西餐,我并没有固定的偏好,现在在家还是以中餐居多。” 汪大总笑着说,手中茶杯飘散的热气与窗外的早晨冷暖协调。
他是国内外知名工程机械专家,也是从技术路线转型管理领域的少有成功者,但汽车引擎的冰冷和高管职位的气势,在汪大总身上根本就感觉不到,轻松的聊天氛围一点都没有当初想像的那样严肃。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个注重家庭、兴趣广泛而又有着浓厚中国色彩的和蔼长者。
今天是周末,如果不是答应了我们这次的访谈,他会像往常一样,带着太太去打高尔夫。在美国的时候,喜欢打网球的他也经常会和太太一起“挑战”老美,争夺混双名次。“回国后,因为工作原因,所以陪太太的时间相对少了,争取互相支持吧。我觉得培养共同爱好有助于家庭和谐,她现在的运动细胞被我带动的很好啦,我们是一路同行。” 汪大总笑言。
出身江西书香门第“儒林汪家”,受其家庭熏陶,汪大总八岁就开始作诗,深得老父亲赞赏,至今他都喜欢用这样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闲暇的时候,他喜欢轻拉二胡,在流动的琴弦中享受东方古乐的魅力;如果不是亲耳听见,我们甚至还不知道他对中国各大城市方言居然都略知一二,重庆话、湖南话、武汉话……说出来真像那么一回事。
20多年的海外生活,没有让汪大总忘记自己的定位:“我就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人。” 中国人是懂得感恩的,能够走到今天这样的高度,汪大总同样如此。
“从大的方面来讲,我很感谢邓小平,这真的是我心里话。”他的语气很真诚,因为如果不是改革开放,在自己生活的那个年代,生活词汇中根本就不会有“出国”这个字眼,之后人生的一系列成就尚难有实现基础。
“从个人的角度,我很感激我的父亲,我的人生价值观都是从他那里传承过来的,我很少见过像我父亲那样爱国的人”,谈起父亲,汪大总的语气充满了敬仰,“父亲去世的时候都还在念叨,要我们学在美国,用在中国,我一直都记得他说的这句话,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当年,父亲汪留学日本,回国便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陶瓷高等院校和中国第一家电陶制造专业厂,成为中国当代陶器工业的奠基人,老知识分子科学救国的思想深刻地传承给了下一代。
当中国汽车工业的机会大门打开之时,汪大总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越生活和高薪待遇,回到了土生土长的地方。“引导我的就是价值观,像父亲说的那样,要用在中国做贡献,自己的事业也能得到进一步拓宽。”汪大总认为自己当年做出决定的原因很简单,他也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人生信仰:“一个人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搞不清自己根的人是可悲的人。”
逆境中求学
江南名门出身,汪大总从小就对读书有着浓厚兴趣,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的求学之路却因为“成份”问题曲折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