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文革”发生,汪大总失去了读书的权利;1968年恢复上学进入初中,但那个非常时期的中学却只是一个名义,喊喊口号就过去了;1971年,初中毕业,16岁的汪大总随父母来到了河南郑州郊区十八里河的五七青年农场务农,成为了农场里的能手。
艰苦环境,没有磨灭汪大总的求知欲望,他总是想尽办法去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来看,知识的力量也让他成为农场里思想活跃的年青人。他带领大家搞副业,烧窑、盖房子…… 竟然做到了自给自足。随后,他又在农场里发起了青年自学小组,并开始迷恋上数理化。虽然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体力活,学习只能在工余时间进行,教材也很难找到,但汪大总却在农场自学了完初中和高中的大部分课程。
1973年,大学来农场招收工农兵学院,汪大总兴奋不已,因为上大学是他一直都有的梦想。无奈,机遇插肩而过,因为成份不好,他未能如愿。他想起父亲的教诲:“机会和努力总是紧密相关,青年人不能浪费时间,重要的是努力做好准备。”乐观的汪大总,继续用自己的方式充实着头脑,按照他的话来说:“只要有激情有愿望,就不会有压力。”
1974年,汪大总的求学梦终于迎来了一线曙光,河南济源531机械工业学校来到农场招生。尽管这只是一所由三线军工厂大学生们自办的学校,学校的主要目标也是培养技术工人,但汪大总看到的,却是学校可以集中学习的环境,这将会比在农场务农抽出更多的学习时间。
1976 年毕业时,汪大总留校任教。之后,他向学校提出到大学进修,得到了同意,进入华中理工大学机械一系。进修刚半年,中国就恢复了高考,汪大总随即报名,凭着真本事考大学。但没过一个月,国家教委又宣布公开招收研究生,想到大学里该学的东西都已经自学完毕了,没有理由再浪费4年光阴,自信满满的汪大总并不理会周围的热潮冷讽,决定以与工农兵学员同等的学历报考研究生,而第一名的成绩不仅证明了他的实力,也让他抢回了4年时间,从师华著名机械工程大师杨树子院士,余俊,廖道训教授。那时,他才只有24岁,丝毫没有因为环境限制而耽误成长。
当机遇抛弃一批人的时候,汪大总用自己的努力成为了那个时代罕见的成功者。
事业转型第一步
1981年7 月,在拿到国内的硕士学位之后,汪大总又被选派为第一批研究生出国学习。在美国著名的康奈尔大学,他先后进行了有限元、系统动力学及控制、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1983年,他获得硕士学位,1985年,又获得博士学位。在康奈尔这所世界一流的知识课堂里,汪大总取得了全A的好成绩。在他论文的扉页上,他的导师Taylor 教授写道:“大总,你绝对应该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
从康奈尔大学毕业之后,由于国内环境发展尚不成熟,并不能为其提供施展才能的地方,加之刚读完书并没有多少实践经验,和大部分刚出去的留学生一样,汪大总决定留在美国寻找实习的机会,只是他所未想到的是,自己这一留,就留了整整21年,不过这已是后话。
当时,通用汽车正在进行一项“革命性”的大项目,需要各个方面的人才。负责该项目的通用研发高管,恰是汪大总在康奈尔大学的校友,对其有所了解的他,知道汪所研究的机械与航空专业符合公司需求,因而专程去找汪大总,希望他能够进入研发部门帮助项目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