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滕伯乐:我们应该还原“市场换技术”本来面目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4日 08:01  21世纪经济报道

  目前正在负责编纂《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的滕伯乐,是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在技术派主导管理的汽车行业,非技术出身的滕伯乐曾经在一汽给饶斌当过秘书,并追随饶斌到二汽。特殊的身份让他更喜欢从行业管理角度看汽车行业发展。

  汽车工业的发展与相关管理部门的努力不可分割。根据滕伯乐的统计:1978年-2007年的30年间,国家23个政府部门制定、颁发的政策法规(含管理办法、公告)有1200多个,平均每年40多个。

  中国汽车产业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央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付出的很多精力。

  《21世纪》:这么多年来,我国颁布或修改了上千条产业政策法规,这说明什么问题?

  滕伯乐: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汽车产业进入市场经济时期,汽车工业管理体制经历了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总局、中国汽车工业公司、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司、国家机械工业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法改委共八次变革。

  每次变革都显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同经济社会和工业管理体制的大环境吻合,充分体现了汽车产业的特色,而且带有改革先行一步探索实践的试点意义。其中两个时间具有决定性意义,其一是市场换技术,其二就是汽车成为国家支柱产业。

  《21世纪》:一直以来,大家对“市场换技术”争议比较大,这是为什么?

  滕伯乐:曾经有一段时间,很多人批判市场换技术是失败,我认为他们不了解历史,从汽车工业的角度来看,市场换技术绝对是成功的。

  “市场换技术”是一个技贸结合的决策,这对当时汽车工业后来发展无疑是正确的、见效的。实践证明,汽车工业正是因为有了技贸结合的决策,有了“市场换技术”的举措,才有了汽车产品引进技术、许可证转让和合资合作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才有了更多学习借鉴国际经验的机会。

  离开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产业困惑去审视“市场换技术”决策,一概而论是不恰当的。

  《21世纪》:“市场换技术”最初是如何推行?

  滕伯乐:1978年饶斌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公司的董事长,考虑到上海已有的轿车基础,零部件配套体系,加上上海市领导对于上海干轿车的大力支持,提出了在上海引入一条15万辆生产线的想法。这就是“引进一条轿车生产专配线,放在上海,改造上海轿车厂”的雏形。

  中外汽车合资合作的历史先河由此开启,随后北京吉普项目、济南重型斯太尔项目、南京依维柯轻型汽车项目等合资合作和引进技术接踵而至。1985年9月,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首次将汽车作为支柱产业发展。这对汽车行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21世纪》:在中国汽车产业在行业管理上,最初是用什么思路,来配合“市场换技术”这个战略的?

  滕伯乐:早前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薄一波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指出,要强调打破条条框框的界限,按照经济规律,联合起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专业化的生产,走“联合、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道路。

  当时国家资产和地方资产条块分割明显,而这个决定将汽车工业统筹在一起,汽车产业由中汽公司统一管理,而且在这之后才有了联营汽车的道路。“实际上就是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条框分割、人、才、物不统一的问题。

  《21世纪》:把汽车作为国家支柱产业来发展,能谈谈这个思路提出的背景吗?

  滕伯乐:1987年国务院北戴河会议,专题讨论了国务院决策咨询小组提出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的建议”,国家科委轿车发展研究论证组提出了“发展轿车工业,促进经济振兴”的课题研究报告。

  汽车到底能不能成为支柱产业,在1985年-1993年之间出现了摇摆和淡化,更多政策跟不上来。令人欣慰的是1993年的十四大,进一步确立了“发展汽车制造业,使其成为国家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随后汽车产业才驶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1994年国家领导人李岚清亲自主持的《汽车产业政策》出台,这是我国工业行业的第一个政策。 本报记者 何芳 北京报道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