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企业跨国公司在中国圈地的载体?
自2002年以来,中国车市持续火爆,企业效益连创新高,如此红火的局面使人们禁不住发问:中国汽车企业的增长还能保持多久?它是否像泡沫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
众所周知,中国车市的高涨,一个重要原因是跨国公司的不断入驻,他们通过与中国企业的合资合作,将大量国外成熟产品输入到中国市场,引发了消费高潮。
中外合资能刺激中国车市,但能促进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吗?
有人的回答是否定的:合资的道路,不能改变中国汽车业落后的局面。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轿车就开始了与国际汽车业的合作,可到现在,自主开发整车的能力依然缺乏。原因很简单:这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由于没有核心技术,中方虽然握有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股权,但在合资企业里,却是外方说了算。中方虽然想“以市场换技术”,但没有话语权,中方只能“以市场换车型准入”。
没有培养出自主开发能力,合资公司虽在国内市场风光无限,但摆脱不了寄人篱下的局面。虽然制造技术已与世界同步,但所有车型,没有一款不是借助他人技术开发的;而且,无论更换什么车型,使用的都是他人的商标。可以说,只要中国人没有开发设计整车能力,中国企业就独立不起来,就只能是跨国公司的一个下游组装厂。一个跨国公司在中国圈地的载体,一个至今被麦肯锡、波士顿咨询公司在报告中冠以OEM的贴牌生产商。
有人强调,合资摆脱不了中国汽车企业技术落后、自主开发能力缺乏的局面,合资不是中国汽车业的出路。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加入WTO后,中国汽车工业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能不能自主发展汽车业?中外合资,能造就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吗?
面对疑问,我们必须弄清楚:中国汽车业与跨国公司的差距,到底在哪里?未来市场竞争到底靠什么?中国企业能在合资中学到什么?
汽车企业竞争决定因素是什么?
专家认为,汽车市场的竞争取决于三大因素:体系、品牌和标准。
“体系”是指汽车的产业链,包括企业的规划、研发、采购、制造、物流和营销体系,企业只有形成完善而过硬的体系平台,形成一套精益的体系架构,才能优化配置,花最少的钱做最好的事,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以采购体系为例,它不仅要求买到零部件,还要求买到性价比最优的零部件,还要有能力让有总成、集成能力的供应商参与到产品前期开发的过程中去,这就涉及到技术要求,资源整合、控制和配置等要素。当前,跨国汽车企业都有自己完善的采购体系,中国汽车则处于起步阶段,数以千计的零部件供应商亟待整合、提升。再比如销售,原来中国企业理解的销售就是卖车,现在不是,销售需要金融支持、服务支持以及独特、持久的品牌体验来保证,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在买方市场里很难长久地取胜。
所谓标准,是指当前的汽车行业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及管理标准,它是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标杆。谁走在技术、管理的最前端,谁就成为标准。以环保标准为例,中国汽车排放标准为何实行欧洲排放标准,要求汽车排放达到欧Ⅱ水平?因为,欧洲的汽车环保技术优于中国,中国还不能自行制定一套标准。当前中国汽车企业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应该研究和中国市场相适应的、追求不断进步的标准,小步快跑地赶上国际标准。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