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经传:26天造出红旗轿车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1日 14:02  汽车人杂志

  刘经传老人所讲述红旗车试制时鲜为人知的些许往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中国汽车人当年的伟大力量。

  原一汽总设计师、副总工程师刘经传老人从家中楼梯上缓缓踱下来,满头的白发,戴着助听器。他的太太,当年一汽电器科的科长,现在已经中风,腿脚不便,躺在床上休息。老夫妇二人可谓是鞠躬尽瘁,将一生的心血都献给了汽车事业。

  不过,78岁的刘经传依然十分健谈,言语中略带吴侬软语的家乡口音。回忆起往事,滔滔不绝,很快地沉浸在数十年的人生画卷中,仿佛夕日情景历历在目。

  汽车生涯

  祖籍在江苏扬州的刘经传,1930年在上海出生长大,1948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3年后,国家发展工业需要大量人才。此时还是大学生的刘经传被抽调出来,分配到刚成立的中国汽车工业筹备组工作,开启了自己的汽车人生之路。

  当时,刘经传等一批大学人才被作为未来的汽车工程技术人员培养,为将来成立一汽做准备。他所在的班有80多个人,其中60多人被抽调到筹备组,还有的人被分配去研究火车等等。

  没过多久,筹备组就把这些大学生分别派到北京、上海、天津等比较大的工厂里去实践学习。刘经传先后到过天津汽车修配三厂(后来的天津拖拉机厂)和上海闵行的通用机械厂。

  从上海回来后,刘经传到了隶属于筹备组的北京南池子工业试验室,这个普通的房子里聚集了全国知名的机械业的专家学者,在这里,他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与众多专家一起讨论,学习到了更多汽车专业知识。

  不久之后,这些实习生接到了第一个任务——测绘苏联嘎斯69。大家把车拆散后,画每个零件的图纸。几个月后,筹备组又提供了一辆吉斯150和一辆中吉普,这两辆车都被实习生们拆散了,进行绘图工作。

  “筹备组派了两个比我们高两届的学生,做我们的导师,他们对汽车有些了解。有不懂的地方我们就问,有时候他们也不给答案,让我们自己琢磨。这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等我们想深想透想明白后,留下的印象深极了。”50多年前的事情,刘经传老人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记忆犹新。“当我们重新把零部件安装起来时,车还能开。两位老师就教我们开卡车,学的地方在老天安门广场,正对着紫禁城的地方,当时只有大红墙,人民大会堂还没建。”就这样,刘经传作为中国第一批汽车工业的实习生,顺利结束了大学历程,后被分配到苏联学习一年,之后回到了一汽,开始正式参加工作,被分配到设计处。

  那时的一汽正在建设中,没有宿舍,没有办公室。刘经传等人都住在日本人走后留下来的一些小平房里。据他回忆,那时条件真是艰苦。房子虽然是砖房,但没有地板,土地很潮湿,箱子放在地上都会发霉,晚上根本睡不好觉,容易得病。设计处的工作十分紧张,晚上累了,大家就把办公室桌子一拼就躺下。那时的绿园晚上不敢一个人走,远远地能听到狼叫。当时,一汽内部都是从全国过来支援的老干部,他们对汽车制造并不是很懂。所以,刘经传等人的到来备受欢迎。于是,刘经传一边给大家讲苏联的组织结构、组织分工、工作程序以及管理工作等课程,一边翻译带回来的组织设计文件。

  1955年苏联专家过来援建。设计处来了一位专家,叫费思达,是卡车总设计师。一汽对苏联专家非常尊重,他们的话就像圣旨一样,还派专人负责每个专家的工作。刘经传则被指定为费思达的工作人员,相当于现在的助手。

  这时设计处搬到了新的办公点——老皇宫,即溥仪曾经的行宫。这个地方更偏僻,老皇宫里有个小四方带天井的地方,就成为设计处的办公室。为保卫很多当时被视为绝密的设计图纸,大家夜里分批出来巡逻。

  “苏联专家专门有间办公室,最初我们不知道在哪里,后来才知道在溥仪登基的地方。睡觉前分配房间我们抽签,我抽到的是婉容寝室里的小套间,约五六平方米。”刘经传告诉记者,那个时候,虽然生活条件很艰苦,但没有人在意,大家一心只想搞好汽车设计工作,生活上的事情从来不去想。

  试制“东风”

  50年前的5月12日上午,经历了重重坎坷后,第一辆“东风”轿车终于装配完毕,车上的发动机一次发动成功,大家都兴奋不已。不过,变速箱的操纵机构由于连接太多,容易“乱挡”,因为对操纵机构及故障比较熟悉,所以在汽车起步时,要刘经传在车上“保驾”,于是,他便有幸成为这辆车的第一个乘客。时任一汽设计处底盘设计科科长的刘经传在1958年主要负责“东风”轿车底盘设计工作,是后来的一汽轿车厂副厂长。同时,他也成为“红旗”轿车底盘设计生产者之一。

  回忆起当年试制“东风”和“红旗”轿车的情景,刘老告诉记者,一汽生产轿车简直可以用艰难困阻重重来形容,但那时一汽的员工们充满了激情,这足以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红旗轿车是在战斗热情中降生的。

  在一汽建成后,一汽人具备了制造卡车的能力。但是大家并没有以此为满足,1957年年初,一机部黄敬部长到一汽来视察,提出了一汽能否做轿车的想法。设计处的领导和几个专家提出,要做轿车的话,还有三个困难,一是没样车,二是没技术人才,三是生产面积不够。

  黄敬部长听后,告诉一汽员工,样车不是问题,但是技术人才都集中在一汽了,要自己解决,场地不够的话,就加盖厂房。就这样,三个原本不足的条件在1957年8月陆续迎刃而解。样车找到了六七台,包括周总理等国家领导的用车。于是,一汽人就这样做起了轿车。当时,轿车厂里确定了一个方针,就是仿造为主,自主设计。

  当时的孟少农副总工程师具体领导设计部门开展轿车的设计工作,他首先确定了产品设计方案,发动机和底盘仿造“奔驰-190”,车身结构仿造“西姆卡”,汽车外形和内饰则在“西姆卡”的基础上做些改变。

  “记得正在患病住院的孟总曾亲自为汽车外形绘制‘构想图’。最后从几个方案中选定了至今仍保存着的第一辆‘东风’的外型方案,车头上的标志是一个象征中华民族的龙。” 刘经传老人回忆,“东风”的外型设计参考了孟少农所构想的很多元素。在试制“东风”轿车时期,设计人员都以能参与我国第一辆轿车的设计而感到自豪,工作热情十分高昂。大家主动加班加点,工程大楼三楼的设计室连续几个月到深夜里仍是一片灯火辉煌。

  在这样高涨的生产热情和快节奏中,图纸很快陆续出全了,于是全厂开始试制各个零部件。其中主要是两个车间,现在叫做分厂,一个是工具车间,另外一个是机电车间。

  1958年,全国出现了“跃进”的形势。一汽也提出“三结合”的做法,要以“跃进”的速度提前出车,这更加速了试制工作进程,大家开始夜以继日地加班工作。

  “零件加工采用了接力赛的方式,口号是‘零件不落地’,我带领底盘设计人员将铺盖搬进工厂,在机电车间生活间二楼办公室打地铺,吃在工厂,睡在工厂,和工人一起不分昼夜地干活。”

  刘经传等人在车间里既做设计人员的工作,又帮助工艺员、调度员、检查员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有时还拿起工具干一些简单的钻眼、攻丝、倒角、打毛刺等工序,或修改一些不好用的或不合格的零件。

  “车间内永远是热火朝天的,异常繁忙。做完一个零件,就加上一个标签,放在一张木板钉成的长桌上,设计科按明细表查点,缺哪一个零件,就去催哪一个零件。哪一个总成的零件齐全了就装哪一个总成。”

  4月末,没有等全部零件和总成到齐,就开始汽车总装。装配中,有时缺一些垫片、支架等简单的小零件,不等加工车间制造,刘经传等人就自己动手做。终于,在5月12日上午,第一辆“东风”装配完毕。当汽车缓慢驶出试制车间大门时,道路两旁已经站满了人群,欢呼和鼓掌持续了很久,我国第一辆轿车终于诞生了。刘经传等人将“东风”轿车从二号门开进,在厂里绕了一圈,把车开回试制车间,算是完成了它的处女航。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