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供应市场从过于分散到集中是必然过程,然而中国零部件产业大规模重组整合何时发生,在业界一直存在着不同观点。就此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五位业界人士,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以判断并购在近年大规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本报记者邝 蕾
讨论背景
●去年,一家国际著名公司预测,中国汽车零部件业在2010年前会大洗牌,近70%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将被并购。但是时至今日,大规模的并购并没有发生。近日,某汽车行业研究机构发表报告的观点是,中国零部件业大规模并购仍需时日,供应商的数量近年内会不降反增。
●在去年美国底特律举办的世界汽车大会上,美国车桥制造公司CEO理查德·道奇说,1990年以来,全球供应商已从3万家合并成1万家,而中国目前登记在册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是2万多家,而且还在增长。这意味着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
●今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业面临一系列挑战,比如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石油涨价造成的物流成本上升等等。今年“两会”期间,一些汽车和零部件企业的代表曾表示,宏观经济形势是促进优胜劣汰的机会,实力强的企业将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实力弱的企业很可能被并购或淘汰。
●目前,中国汽车业大集团重组的帷幕已经拉开。这很可能成为促进零部件企业并购重组的重要推手。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报就“今明两年中国零部件业是否会出现并购潮”这个话题,采访了多位行业著名专家和知名零部件企业负责人。他们阐述了不同观点,对这个话题展开有益探讨。
观点一
零部件行业还会
“分散”下去
代表人物
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杰克·潘考夫斯基
亚新科在1994年成立之初,通过并购获得了集团下所有公司的控股权,随后还实施了一系列战略并购。公司董事长杰克·潘考夫斯基曾是华尔街融资高手。
杰克认为,目前中国零部件业的并购环境与14年前截然不同。他说:“14年前我们刚到中国,我们必须去收购,因为当时我们有资金和管理经验,但没有产品,不了解市场。现在形势完全不同了,中国市场充满了资本,技术也不那么稀缺,我们也具备了相当的实力。”
他认为,目前如果再实施并购,除了被并购方的独特技术和产品外,他最看重的是企业文化的融合。他说:“目前中国不少民营企业负责人,还是企业最初的创始者。他们一般很强势,他们的性格决定了企业文化。如果实施并购,需要认同新的文化,这可能是比较困难的。”
“我认为,最近两年中国零部件企业的数量会不减反增。”杰克鲜明地表达了观点。
他举例说,5年前,亚新科经过调查发现,中国有140多家活塞环生产企业,前三大活塞环企业的产品占市场份额的60%。基于这两个数字,当时很多业界人士认为,中国的活塞环企业数量在5年后会减少。但是现在中国有400多家活塞环生产企业。
杰克给出的理由是,中国存在两个市场。一个是以较高技术性和高价格为特点的市场,一个则是以较低技术性和低价格为特点的本土市场。“人们常说,今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将突破1000万辆,而我从零部件的角度看,市场还远不止这么多。因为目前中国每年生产4000万台汽油和柴油发动机用于交通运输。这意味着市场大约新增3200万辆非常规车辆,主要是生活在农村的人口使用。”他分析说。杰克认为,只要庞大的消费群体存在,零部件行业还会“分散”下去。“中国现在的状况是,不管什么样的产品,总有低端市场需求。”
面对当前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一系列问题,杰克认为,这可能会促使一些企业破产,但不会发生大规模并购。“被并购的企业应该有一定的技术和质量水平,或者拥有独特的技术,目前这样的企业很少,并购没有任何意义。”他说。
观点二
近两年不会出现并购潮
代表人物
法士特齿轮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大开
法士特公司各项经营指标已经连续多年名列全国齿轮行业第一。谈到并购,法士特总经理李大开说:“对于法士特,并购的机会肯定有,但一定要水到渠成,决不能牵强。”
他说,零部件业的并购必须是资产上的并购,是市场化行为。并购双方要存在资本、产品、管理或地域上的互补,政府左右的并购行为未必能成功。
李大开认为,在未来两年,零部件业会有不少新兴企业出现,也会有一些并购发生,但不会出现并购潮,因为汽车行业的成长空间还很大,同时地方保护等因素也会阻碍并购。
李大开幽默地把零部件行业的并购潮比作“地震”。他说:“近两年不会有大规模的并购潮,不代表未来不会发生。这就好比地震,总是先积蓄能量,然后在某一时刻爆发。零部件企业要抓紧时间,做大做强。”
观点三
很多企业
没有并购价值
代表人物: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董建平
董建平认为,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宏观经济因素使零部件企业的利润趋薄,对一些以出口为主要导向的企业影响比较大,尤其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有可能被转移到其他成本更低的国家制造。
“但是我认为,近两年零部件行业不会出现大的并购潮。”他说,“大型零部件企业发展得还不错,近两年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不会威胁生存。一些小规模的民营企业很可能无法坚持下去,但没有并购价值,所以会破产倒闭。”
观点四
零部件企业多点又何妨
代表人物
资深汽车零部件专家罗锦陵
“2007年国内汽车和零部件企业兼并重组案例约有40余起,其中30多起都发生在零部件行业。即使这样,我并不认为这两年零部件行业会有大规模并购潮。”资深汽车零部件专家罗锦陵说,“在目前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环保成本上升等综合压力下,可能会倒闭一批原来依靠成本优势的企业,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并购不会很多,因为这类企业中惟一可以利用的只有人力资源和渠道资源。”
“我们为什么要盼着零部件企业数量减少呢?数量多并不代表我们发展的不好。现在的一级供应商把主要精力用在研发和配套渠道方面,在制造方面仅仅是总装和调试而已,其他的分包给二、三、四级供应商。因此,新的企业还会产生。”罗锦陵说。他认为,有的人还用散、乱、差评价中国汽车零部件业,这种说法与目前零部件业的发展水平已经不相符。他反问:“中小企业数量多,民营企业多,就代表散、乱、差吗?在国内186个主要零部件品种中,有32%民营企业是占据第一位的。”
罗锦陵说,中国零部件行业近几年发生了很大变化,三资企业发展势头很猛,国有企业有不少可圈可点,民营企业蓬勃发展。中国汽车零部件业的产值已达7000多亿元。他说:“从2007年世界零部件排名100强企业来看,我们零部件业产值总和相当于世界100强中前10名的总和。”
观点五
零部件行业并购潮
即将到来
代表人物: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产业经济博士后郭 焱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产业经济博士后郭焱一直在关注和研究零部件业的发展。她认为,今年我国汽车产量将达千万辆,预示着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并购重组开始加速。近两年是零部件企业通过并购取得快速发展的最佳时机。
郭焱认为,影响一个产业并购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市场竞争程度、市场增长、企业并购能力和政府的政策导向。
她说:“较高市场竞争程度往往伴随行业产能过剩,大生产商为避免激烈竞争,不再增加新产能,小生产商因不具备规模优势退出行业,大规模并购随即发生。”
并购经验是影响企业并购选择的重要内部因素。“专业化的公司更倾向于通过新建投资增加企业生产能力,具有并购经验的企业会利用自身能力实现快速扩张。” 她说。有并购经验的企业,当外部投资条件具备时,首先会选择并购方式进行投资,以便取得时间上的优势。企业并购整合能力往往需要多次并购实践才能逐步形成。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经历了产业兼并重组,零部件生产集中度提高,供应商数目减少。当前世界整车企业都在致力于优化供应商体系,选择更强的供应商以降低管理的复杂程度。“缺乏技术优势的供应商只能通过规模和成本优势生存,居于两者之间的企业难以参与竞争。”她说。
郭焱认为,整车企业大规模兼并重组是零部件业大规模并购的前兆。随着汽车市场快速增长,以及政府对组建零部件大企业集团的预期等,自2004年起,中国汽车集团的并购重组活动越来越多,由此将带动零部件业兼并重组活动,并购浪潮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