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Euro-NCAP碰撞测试增加项目 出口门槛又拉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3日 10:02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对于那些彷徨在出口路上的中国汽车企业来说,欧洲之路的艰险,或许更要甚于蜀道行。

  从3年前的“碰撞门”事件直至去年华晨遭遇的1星级风波,中国汽车业结结实实地被欧洲新车准入标准给了个下马威,挫折让中国汽车认识到,通过Euro-NCAP(欧洲新车评鉴)碰撞测试,无异于下蜀道上青天。

  就在中国车企努力贴近Euro-NCAP标准,提高产品主动安全性的时候,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日前宣布,计划增加碰撞测试评估项目,特别是相关被动安全的测评项目,这将使Euro-NCAP碰撞测试更为严格。业内资深人士认为,欧洲提高新车测试标准,中国汽车出口欧洲的门槛再度拉高。

  门槛再提高

  5月30日,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宣布,从2009年起,Euro-NCAP碰撞测试标准将被提高,内容主要是增加主动安全装置,包括ESP电子稳定控制系统、安全带提醒装置及车速限制装置等项目的测试评估。

  在Euro-NCAP以往的碰撞测试中,并没有强制要求车辆具备主动安全装置,但对配装各种主动安全装置的车型给予加分鼓励。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此前曾向消费者推荐购买配装ESP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的车型,但并没有把此项内容列入强制评估范围。

  按照公示,从明年开始,任何在欧洲市场销售的车型都将增加主动安全装置评估项目,这势必对以欧洲为目标的中国汽车增加市场准入的难度。

  据了解,中国出口汽车目前都已基本配置安全气囊,攻克了大多数被动安全技术难关,但面对ESP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等技术暂时还束手无策,此外,大多数国内厂家还没有配置安全带提醒装置和车速限制装置的意识。

  即使连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本身也承认:增加主动安全装置列入评估项目,将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中国汽车进入欧洲市场的难度,并将对中国车出口欧洲产生影响。

  越过“鬼门关”

  当中国汽车出口规模迅速扩大、中国汽车出口总量已经连续3年大于进口总量之际,中国汽车已经不是第一次遭遇出口难题,关税壁垒、贸易逆差,在林林总总的难题中,质量标准已成为影响中国汽车出口的最大挑战。

  国内一家知名汽车出口企业的海外事业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在亲身经历了在海外市场的尝试后,最终认识到:尽管成本竞争力、售后服务甚至物流运输都是决定出口成败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在这其中,质量标准及认证才是自己能否成功进入国际市场的最关键因素。如果想出口到国外市场,就必须通过当地市场的认证体系。

  实际上,广义上的欧洲市场还分为两层范围,大范围的欧洲市场,即欧洲经济委员会成员国,车企必须获得ECE认证资格,而真正意义上的欧洲发达国家市场,即欧盟范围,则必须获得EU认证资格。

  无论ECE还是EU认证资格,都只是强制性的技术法规,也是最低门槛,目前国内车厂,基本都能够满足ECE和EU认证要求,真正的难题在于非政府组织的Euro-NCAP测试。

  Euro-NCAP测试不仅难度相比ECE和EU要求高,更重要的是测试结果对消费者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因此任何有关Euro-NCAP的风吹草动对国内车企都具有杀伤力。

  “中国制造”优势减退

  除了提高门槛、迟滞国内车企的出口步伐之外,Euro-NCAP新增加测试内容后,国内车企的面临的另外一项难题在于——出口欧洲成本大幅增加。

  至目前为止,ESP电子稳定控制系统、安全带提醒装置和车速限制装置等,还都是作为中高级配置内容出现在国内汽车上,但由于我国出口欧洲的汽车以低端车型为主,Euro-NCAP碰撞测试增加评估项目后,我国汽车出口的成本压力将进一步增加。

  无论是最初的江铃陆风,还是后来的华晨尊驰,它们在欧洲市场的售价都基本低于同类商品价格,但随着欧洲市场对车辆排放、安全性能等方面的要求不断严格, Euro-NCAP碰撞测试新增评估项目后,这都将进一步侵蚀国内汽车出口欧洲的成本优势。

  实际上,已经再难用成本优势作为中国产品进入欧洲的敲门砖。据海外媒体报道,普华永道咨询公司和德国联邦采购物流协会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很多欧洲企业忽略了高昂的物流费用,导致从中国进口的成本高于直接在欧洲采购成本。

  研究认为,“中国制造”的价格并不一定具有比较优势,有时甚至相反。欧洲厂家在中国采购零部件,生产成本上可以节省10%,但如果加上物流成本后的总成本,常常比在欧洲直接采购高出最多5%。特别是随着油价上涨,运费大幅提升,物流成本甚至占到采购总成本的1/3。

  拷问自身

  实际上,Euro-Ncap只是中国车企进入欧洲所要面对难题中第一关,除了安全评测外,国内车企还要面对一系列严格的排放标准测试、行人保护测试和旧车报废回收等措施,对于目标设定海外的中国车企来说,绝不可以急于求成。

  先前事实已经证明,部分中国车企在面对出口海外和国际化的过程中,对问题和困难估计不足,导致出口和国际化雷声大,雨点小。之前遇到的种种挫折不仅延缓了中国汽车进入欧洲的速度,也为再次进入增加了难度。

  无论Euro-Ncap提出怎样的难题,国内车企都切忌把海外市场作为出口的练兵场。如果想取得长足发展,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最重要的地方在于产品本土化——在深入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风俗习惯、环保和劳工政策后,必须量体裁衣做针对性的车型开发,看上去虽然代价不菲,实际上却是事半功倍的通畅之道。

  在并不算友善的出口环境下,对方不断地增加准入难度,维护着旧有利益和秩序,中国汽车业除了入乡随俗融入其中外,还能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吗?

  记者 管宏业

(编辑:梁蒙)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