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乘用车联合会日前公布了今年4月份的产销情况:4月份国内乘用车销量为552741辆,比3月份大幅下降了11.2%。其中,轿车、MPV、SUV以及交叉乘用车销量环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在排名前10位的车企中,就有9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4月份的情况非常差,5月份到现在的情况也没有明显的好转,中国车市在今年再次调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国内资深汽车分析师、曾任南菱汽车集团副总裁的向寒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不讳。
在向寒松看来,早在2008年初市场调整的大手就已经悄然落下,“雪灾、持续上涨的CPI、股市的调整以及从紧的货币政策,还在过年的时候,我就提醒过经销商,今年情况可能不妙,大家要小心谨慎。”
4月的转折
4月,根据全国乘用车联合会公布的厂家新车批发数量,汽车企业批发到经销商手中的新车比3月大幅下降了1成,达到11.2%,在月度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除了北京现代因为新伊兰特的上市销量略有增长外,其余9家企业当月销量均明显下滑,最高者下滑高达1万辆以上,而4月份,销量最大的一汽-大众也只有3.2万辆左右。
经销商方面,笔者采访了广州地区多个品牌的汽车经销商。不少经销商4月份的实际成交量普遍都比3月份下降了3成以上,不少品牌的经销商4月份的实际成交量竟然遭到“腰斩”,只有3月销量的一半左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车经销商向笔者表示:“4月份的日子非常难过,我们这个品牌据我所知,除了一家情况还算不错外,其余几家因为压货严重,目前资金调度都已经非常困难。”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笔者走访了赛马场、黄石东路等广州多个汽车大卖场,发现尽管是周末,但各大卖场均是看客稀少,车市的冷清气象已经一览无遗。
市场进入调整期
表面看来,实际销售天数减少、清明车市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造成了4月份厂家销量的下滑。但实际上,高达1成的下降幅度以及经销商的实际现状,都说明4月车市的下降并非仅仅只有这几个原因这么简单。
由于厂家发布的数据往往只是厂家发送到经销商手中的汽车批发量而非经销商当月的实际成交量,因此这个数据本身就有一定的滞后性及缓冲性,换言之,经销商实际遭遇的市场调整可能比这更为惨烈。
“厂家批发量如此大幅度的下降其实已经说明车市情况已经非常糟糕,熟悉汽车厂家和经销商之间游戏规则的人都知道,这说明汽车厂商已经无法再继续对经销商压货,经销商的现金流可能已经完全被厂家1至3月的压货所挤占,车市在今年4月或者更早之前已经开始进入调整已是事实。”向寒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向寒松的观点得到了多数汽车经销商和业内专家的认同,新华信市场调查公司广州分公司总裁王炳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经过几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今年的中国车市进入调整已经不可避免。其实在2007年底,市场出现调整的迹象就已经相当明显。”是调整,不是拐点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向寒松还是王炳泉,都认为2008年会是中国车市的调整之年,而不是所谓的市场“拐点”,向寒松说:“车市绝对数量其实还是在增长的,只是增长的幅度进一步放缓而已。”在谈到今年中国车市的增长速度时,向寒松和王炳泉不约而同地表示:可能在10%至15%左右,应该没有之前预期的20%那么高。
专家的这种判断对目前遭遇困局而开始紧张的汽车经销商来说显然是一种难得的安慰,尽管这种安慰仍然需要接受市场接近8个月的检验,但这显然已经比从上周开始在经销商群体中弥漫的车市“拐点论”温和了许多。5月初,就在4月车市数据刚刚出炉的同时,国内不少媒体面对大幅下降超过1成的车市数据开始纷纷惊呼:2004年曾经出现的中国车市“拐点”再现,经销商可能面临新一轮洗牌。
经销商洗牌可能性不大
和处在市场后方的汽车厂商相比,突然放缓的车市对汽车经销商的冲击可能更加剧烈而直接。在广州市场,除了个别品牌因为新车的拉动效应而暂时能保持现金流的充裕外,多数品牌的汽车经销商已经因为厂家1至4月的压货变得捉襟见肘,4月厂家批发量的突然大幅度下滑,就是经销商因为压货资金紧张再也无力继续承接厂家压货行为所致。
不过尽管经销商度日维艰,但今年重现2004年车市因为突然调整而导致不少经销商黯然出局的可能性显然不大。
2004年之前的中国汽车市场,因为中国车市已经连续几年火爆,吸引了不少社会资金也进入汽车市场“淘金”,而当时的汽车经销商也普遍没有风险防范意识,因此导致市场刚刚遭遇调整,一些“热钱”就开始火速逃离车市,转向股市或房地产市场,“经过2004年调整之后,目前留在汽车市场的都是‘老汽车人’了,大家都是大半辈子都在和汽车打交道的,因此抛弃汽车市场的可能性不大,再说市场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只是增长没有那么快而已。”一位经销商这样表示。(宗和)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