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汽车合资企业———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有限”)正在给这个数学题目以汽车业的答案。新官上任的东风有限总裁中村公泰于前日公布———东风有限到2012年销量100万辆、年收入1000亿元,这也是该公司名为“13”的2008-2012年中期事业的计划。
在2007年完成“23
计划”的基础上,东风有限的目标是到2012年时,通过发布15款以上新车型,实现年销售汽车100万辆和年销售收入人民币1000亿元。其中商用车和乘用车分别为60万辆和40万辆。其中,东风日产将承担着东风有限在乘用车市场挺进第一集团的目标,而东风有限商用车更是直指行业老大宝座。
15款车型密集投放
据介绍,“13计划”包括以3个“1”为代表的核心目标:通过进一步的业务扩张,实现销售100万辆、收入1000亿元,以继续保持强势增长;继续坚持优化运营,在产品制造质量、销售和服务质量及成本竞争力方面,继续保持一流的水准,确保产品的竞争力;在双方学习和以公司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基础上创建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成长为一个倍受信赖的公司。
为完成上述目标,东风有限将陆续推出
10款以上的新乘用车型和包含东风和日产品牌在内的超过5款的轻型商用车。东风商用车将进一步丰富天龙高端重卡和天锦中卡新品系列,满足多样化市场的需求。通过这些举措,实现其商用车国内第一、乘用车进入第一阵营和巩固轻型商用车国内市场份额第二的目标。
10亿元兴建郑州日产第二工厂
与100万辆的计划销量相比,东风有限现有的产能明显不足。在此次发布会上,东风有限宣布将在河南郑州建立新的轻型商用车工厂,预计在2010年投产。东风有限、旗下的上市公司“东风汽车”和日产(中国)投资公司将共同投资10亿元人民币,使其产能达到每年12万辆以上。
同时,东风有限将进一步提升乘用车变速箱、发动机和其他零配件的国产化率,从
2007年的70%提升到2012年的90%。东风有限还将提供可替代燃料动力卡车的研发,比如基于液体天然气技术的商用车产品系列。另外,东风有限计划到2012年,使采用CVT技术的车型占到乘用车总体销量的50%。
加速商用车出口
高速的增长需要庞大、牢固的销售网络的支撑,记者了解到,东风有限将扩大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在全国的销售网络,计划到2010年乘用车经销商数量从去年的300家增加到420家;到2012年,轻型商用车经销商数量从420家增加到630家;中、重型商用车经销商销售网络从251家增加到380家。
另外,在未来
5年,出口亦将成为东风有限实现高速增长的重要方式。按照计划,东风有限到2012年,将东风重、中、轻型商用车出口从2007年总销量的5%,提升到10%以上,以满足海外新兴市场需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不论是车型的种类、还是出口的目的地的数量都会有所增加。乘用车出口则将视汇率变化再决定。
-重点关注
东风日产未来五年建“霸业”
进入行业前五,导入7款新车,实现销量55万辆
在东风汽车有限“13
计划”中,东风日产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总经理大谷俊明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在东风有限未来5年乘用车60万辆的规划中,东风日产将承担55万辆,并在未来5年内计划导入7款新车。而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任勇称,未来5年将打造出3款年销量10万辆以上的明星车型。
进入乘用车第一阵营
按照东风日产正式启动2008-2012年中长期事业发展计划,公司确定用5年左右的时间“进入中国乘用车厂商第一集团军”的目标。按照公布的计划,2010年,东风日产的市场占有率排名将进入行业前5名;2011—2012年,年销售量超过50万辆;在产品品质、销售服务质量、成本竞争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在产能上,东风日产将进一步扩大规模,随着一系列新车的导入,今年花都工厂的年产能将从
27万辆扩大到36万辆,而生产新天籁的襄樊工厂今明两年的产能也将维持在9万辆左右。2010—2011年,东风日产的产能将进一步提高。据大谷俊明透露,明年年底将正式对外公布东风日产增资扩产计划。
打造3款年销量10万辆以上车型
与55万辆的销量目标相比,任勇对打造明星车型更为有兴趣,他表示,今后的竞争不再是无休止的导入新车型,而是打造“明星产品、拳头车型”公司将集中优势资源,打造3款年销量10万辆左右的明星车型。“TIIDA(骐达、颐达)去年的销量达到11.7万辆,算是其中一款,即将上市的新天籁也是计划中的一款,而另一款则将在未来引进。”他说。但他没有透露最后一款“明星”车型的细节。
东风日产计划的
3款明星车型的销量超过30万辆,占据东风日产未来总销量的1半以上,可见三者的分量之重。任勇还表示,继续保持原有的轿车类产品优势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在Cross-over、SUV和MPV等细分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全面满足顾客多种需求。
为了和扩大的销售规模相匹配,东风计划将网点由
2007年的413家(含113家二级店)发展到2010年的620家(含200家二级店)以上。
文 本报记者乐国星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