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业辉
近日,有媒体称获得确切消息,“在国家发改委的协调下,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华晨、吉利、奇瑞等国内十余家企业联合组建了技术开发机构,联手研发自动变速箱,尤其是双离合变速箱(DCT)。此举有望改变自动变速箱完全依赖进口的现状。” 这一做法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中国汽车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消息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有的对此表示欢迎,为汽车业的美好前景感到欢欣鼓舞;也有人认为有关部门仍有“拉郞配”的瘾,这种“凑数”的联合研发与市场精神相悖,产生不了实际的效果,最终很可能会变成一场“闹剧”。
笔者的个人观点是,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下,未必不可以做一些尝试,只要无害试试也无妨,但最终结果却未必乐观,一句话:可以试试看,但不必对此寄予厚望。
目前,中国汽车业的现状是:消费市场繁荣,潜力巨大;汽车工业基础仍然薄弱;发动机、变速箱、电子技术、整车匹配技术等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开放有余,自主不足,自主技术、自主品牌及自主知识产权都亟待提升。
这几个基本特征决定了中国汽车工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迫切性。
这种迫切性及自主要求,使得民间一直有希望“国家力量”介入的呼声。这其中有两个代表性的观点:一是我们国家能造火箭、太空飞船,怎么会造不出像样的汽车?怎么就不能集中全国的技术力量开发先进的发动机及变速箱?二是即使不动用国家的国防科研力量,为什么不可以让汽车企业联合起来,研发先进的发动机及变速箱呢?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不可行。不是做不到,而是没必要,也不可能这样做。
火箭、飞船是集中了全国的科技力量且是极少量的生产,由成千上万个单位、企业进行技术攻关、专项加工后再总装而成,以这样的方式造汽车显然不现实,不仅成本太高、无法规模化生产,也满足不了现代工业和商业化生产的要求,更何况一些特殊的原材料及数控机床都需要进口。
第二个问题则在当前得到了印证,不仅可以这样想,而且开始这样干了,但最终却未必能真正实现自主创新。
就变速箱而言,首先是有需求。目前,我国轿车匹配的自动变速箱,除上海通用等少数企业引进生产外(并没有掌握技术),其他完全依赖进口,每年进口金额高达上百亿元。
其次是有了一定的研发基础。吉利的CVT(无级变速)变速箱就是自主研发的,很多企业也在展开变速箱的各类攻关,但自动变速箱仍是弱项,而DCT、AMT(手自一体)则是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这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再次是有合作的可能。单个企业间的联合攻关,跨国公司已有先例,国内也有这方面的合作,有消息称,今年1月,在国家发改委的推动下,上汽和华晨签署了自动变速箱的合作协议。
既然有需求、有基础、有合作的可能,那么十余家企业联手开发难道不是更值得期待吗?
笔者的观点是,此举未必能达到“1+1>2”的效果,特别由国家部委牵头的十几家企业联合技术攻关。
这其中牵扯到几个问题,第一是国家发改委牵头,作用有多大?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相关部门牵头组织的技术攻关多了去了,汽车领域真正的技术进步又有多少呢?
目前,仅在汽车领域就有很多“863”项目被分配到各院校及企业进行攻关,这种单个技术的分头并进是可取、可行的,但集中十余家企业的集成攻关(如现在的自动变速箱)却反而未必可行。一汽、上汽、东风几大集团,本身集团内不也是集成攻关吗?而且国家大力支持,但过去几十年却为何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据了解,此次汽车企业联合组建的公司全称为“中联发实业有限公司”(简称“中联发”) ,国家发改委并未持股。一方面,国家发改委不可能持股;另一方面,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只是从旁协调,这种名义上的协调能起多大作用很难讲。
第二,“中联发”即使由各汽车企业持股组建,也必然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这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实体,有实际的产品,持股多少分成多少,这只是一个看不见的技术“画饼”而已,且各家都有各家的打算与私心。
第三,分工协作是个难题。成立新公司后,技术人员从何而来?难道从各汽车公司研发部门抽调技术骨干,再坐到一起集成攻关?显然不现实;或者每家企业领一个“题”,再分别在各自的公司单独攻关,然后再总成?也未必行得通。
第四、技术成果如何分配或共享?这不是产品或利润,说分就分,持股不同、贡献不同,难道技术共享程度也不同?共享不了全部技术,一些民营企业又何必参与呢?更何况只听说过共享共性技术,从未听说过共享核心技术的。
第五,最关键的是技术从何而来?既然是先进自动变速箱技术,它不可能凭空掉下来,肯定要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推进,那还不如单个企业自己摸索呢,坐在一起讨论也未必就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核心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从来就是“水中月”。
从目前的情况看,绕了半天其实还是想引进。
目前,DCT的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美国博格华纳和德国舍弗勒集团等少数动力巨头手中,有消息称,“中联发”已与博格华纳展开谈判,希望在双离合变速箱方面展开合作。
事实上,核心技术从来就不可能轻易转让。有媒体报道,博格华纳欲控股“中联发”,“如果不控股,博格华纳就不愿转让技术”。
说白了,即使控股了也不可能真的转让技术,无非是博格华纳授权生产,中方出钱买技术许可而已,至于想买核心技术,门都没有。
还有一些有趣的事值得关注:据说“中联发”未来的发展将由上汽主导;2007年11月上海汽车董事会决议将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汽车齿轮总厂由分公司新设为全资子公司;2008年1月30日,上海汽车(600104)发布公告,“公司向上海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转让上海汽车齿轮一厂等9 家公司股权”;近日有媒体报道,巴士股份剥离出租及公交资产后可能成为空壳,上汽集团可能将旗下的汽车零配件资产注入巴士股份,实现借壳上市;最新消息,“中联发”有望与博格华纳展开变速箱研发合作。把这几件事连起来看,就会形成一个完美的“圈”。
国家发改委此次牵头的十几家企业联合开发,会不会最终变成一场闹剧呢?不会,但这种联合也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联合起来自主研发,而是搭了一个台子,作技术引进准备而已,所以别对它寄予厚望。
指望这个技术“联合体”研发出中国自主的自动变速箱,还不如指望单个的企业或单个民营企业的自主努力。此次联合的最终结果,很可能只是多了一块牌子、多了一条引进的路子或多了一个合资平台而已,仅此而已。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