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么再战?
国际国内市场对中国低成本优势已经提出了严峻挑战,如果说在“创业初期”,中国许多企业靠低成本低价格打开了国内外市场之门的话,那么时过境迁,当原来的优势渐渐失去的时候,我们靠什么?
低成本是车企普遍追求的,但是多数中国企业并没有在低成本的基础上,提供非常具有高性价比的车,这是矛盾的焦点所在。因为很多企业的低成本是不规范经营基础之上的低成本,误解了低成本制胜的真意。
在原材料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低成本并没有实现高利润,而且长此以往,利润的下滑,会招来市场和企业运营双重困难的打击。
国内市场自主品牌不断下滑的例子,说明了当合资品牌压低价格或者推出较便宜的产品后,靠低成本竞争的中国企业,目前还缺乏应对的招数,只能靠慢慢积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与合资企业相比,前两年还风风火火的自主企业,在管理、品牌、技术上更处下风,“中国式”的低成本增长也越来越不利。
做高附加值产品、提高技术、向高端迈进,提升品牌,越过低成本门槛,走汽车发达国家走过的路,许多车企选择了转型,但是成本惯性和自身调整对这些企业带来的阵痛,将会持续。问题是,若干年后,当回头审视时,中国企业会在多大程度上走出低成本圈子?因为时间耽搁不起,市场更是不容许有闪失。中国汽车不能舍弃市场而转型,需要在维持甚至扩大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实现转型。
因为印度的塔塔看着你,泰国、越南人看着你,同样,俄罗斯、巴西甚至墨西哥人也一样看着你,他们同样寻觅着靠成本取胜的机会。
转型的期望
塔塔探路中国,只是未来众多汽车低成本国家崛起的典型代表,事实上,中国汽车产业从开始崭露崛起迹象到稍后的高速发展,视线和讨论的焦点,从没有游离于低成本增长到底能撑多久这个话题之外。
当然这也不能责怪中国车企,中国国情和汽车产业的基础、底子,决定了创业初期所走的低成本低价格路线,但是事态的发展,必须要求中国汽车走出低成本低价格的圈子,去寻求自己新的核心竞争力。
许多自主品牌企业在这个关头选择了转型,过去急功近利,急于提高市场份额,而且一些汽车产权不是很清晰,致使核心技术的研发难以有长期进展,这些弊端正在更改,企业也认清,只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形成品牌、产品优势才是长期优势。
因此,转型中,对技术和研发越来越重视,投入也越来越大,在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方面,包括奇瑞、吉利、华晨在内的自主品牌厂商都投入了重资积极研发,在品牌宣传和传播上,更加显得平静而理性。
低成本并不是只有比对手成本低才具有竞争力,低成本也不等于价值链中各个环节成本最低,过去靠单纯成本最低发展,这不是中国汽车做大做强、成为走向国际知名品牌的的路子。
调整转型中,培育未来核心的竞争力,是中国汽车的最大的任务。
四川大地震后,中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得到空前凝聚,对自主品牌的支持呼声非常高,可以看到,自主品牌也在不断地努力,期望中国汽车一路走好。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