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商用车困局将现 技术革新能否平抑成本压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3日 08:53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

  记者 唐 昱

  日前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的里氏8.0级地震,已经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灾难,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表现出极大的爱心。同时,各汽车厂家也都在第一时间及时捐助了救援物资,同样表现出了爱心和社会责任心。

  地震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无论从生产、物流运输和消费,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尤其是在生产成本方面,不断攀升的原材料价格,使得企业在成本控制上变得难上加难,无疑会增添不同程度上的负担。

  至于今后半年,汽车企业,尤其是钢材需求量巨大的商用车企业将如何渡过难关,应该成为摆在眼前最现实的问题了。

  优良技术平抑压力

  对于今年以来钢材等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成本压力已经成为了压在商用车企业头上的一座大山,各商用车企业纷纷调高了产品的售价,但这避免不了对市场造成影响。钢材等原材料的上涨导致了商用车售价的上涨从而又导致了购车消费者的信心丧失。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一切吗?

  “卡车行业通过提升技术含量来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应该是最有效不过的了。”业界专家贾新光说,“钢材涨价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卡车企业简单的低成本运作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成本一波动,小企业的利润就受到很大的影响。对于小型卡车而言,钢材等原材料的涨价不是短期的问题,技术提升才是一个瓶颈,它们可能很难挺过去。”

  一汽解放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赞同:“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大对技术的投入,让优良的技术去平抑钢材上涨所带来的压力,优良的技术可以很有效地降低商用车在实际使用当中的成本。”

  一汽解放重型卡车方面,就针对细分市场和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特点,在动力装备上,采用了在欧洲市场久经考验的单体泵供油技术和成功的轻量化设计的BF6M1013发动机,在提供绝佳动力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油耗,更符合国III法规的要求。

  中国重汽总经理蔡东也表示:“钢价的上涨确实对商用车的生产成本影响很大,但我们通过对技术上的改进,实现商用车使用成本的下降,虽然在销售价格上有所上调,应该不会影响购车消费者的热情。”

  没错,毕竟商用车在用途上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和物流上,使用成本对于他们而言,会比普通乘用车用户更为关键。

  蔡东还说:“我们不仅引进外资的技术,自己也在不断地研究。今年就将推出我们自主研发的E—GR(废气在循环技术)国III发动机。这也能有效地降低产品的生产的成本,增强我们的竞争力。”

  轻型卡车恐怕东风最有发言权了。东风在轻型卡车上,从承载量1.5吨至4吨的8款车型,无一不加载轻量化等多项技术,而且还开创性地应用了整车内外观设计美学,使车辆在使用的同时又极具观赏性。其搭载的国III柴油发动机,不但体积小,更具备了燃油消耗率低、动力强劲等卓越的性能。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高层对记者说:“今年年初,东风曾面临过一场极为严峻的考验。那时的雪灾给我们正常的生产经营带来了重大的不利影响,生产原材料价格飙升,带来了空前的成本压力,但在这样巨大的压力面前,东风汽车视压力为动力,用积极的心态应对挑战,而眼下的这场地震我们更会积极面对。”

  宏观形势左右市场

  从国际油价的走势分析,燃油消费已经成为重中之重。虽然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工农业生产用油需求增大,国内柴油需求缺口也不断增大,而随着国际油价不断突破历史高位,部分地区供需显得更为紧张,但是,主管部门对油价谨慎的调控,在国内油价未完全与国际油价接轨、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未完成的前提下,高油价对商用车市造成的阻力不会完全显现。

  紧缩银根会对商用汽车市场带来巨大的影响吗?收紧银根,直接受影响的是汽车企业的当期投资计划,经销商、供应商的流动资金贷款和汽车消费信贷。其中,当期投资计划的变化对车市的影响不会立刻显现;在贷款买车比例并不算高的中国,紧缩银根对消费者买车的直接影响也并不大。但是,收紧经销商流动资金贷款,对车市的影响却不容忽视。

  毕竟,左右汽车市场走势的关键因素是供求关系。从需求看,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二三级汽车市场的启动,决定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旺盛需求在短期内不会发生质的变化。从供给看,汽车企业对2008年的车市增幅大都比较谨慎。

  当受灾地区开始重建房屋以及公路和发电厂等基础设施时,投资需求肯定会有所增长。然而,对四川省局部灾后重建投资的扶持并不意味着中国应该放松整体经济的调控政策。相反,由于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宏观政策可能会维持紧缩立场。这也对商用车市场构成了不小的威胁。

  2008年,中国商用车市总体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的激烈竞争也为自主品牌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从大干快上到稳扎稳打,从注重市场占有率到注重利润,从注重新车型到注重整体品牌形象的提升,自主品牌的发展战略需要阶段性调整。这是巨大的机遇,更是艰巨的挑战。

(编辑:吴雪林)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卡车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