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商报·汽车导报》记者 裴达军
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里氏8.0级的强烈地震,波及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损失之巨,国人哀痛,举世震惊。
尽管抗震救灾还在继续,灾后重建也将逐渐展开,地震给中国造成的损失,还没有具体准确的评估报告出来,但是地震对中国经济势必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将会逐渐显现出来。对于政府极力抑制的高通货膨胀的举措,无疑是雪上加霜。
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无论从生产、物流运输和消费,都产生不小影响,尤其是生产成本,今年不断攀升的原材料价格,将使企业成本控制变得更加艰难,一些汽车企业老总向本报表达了同样的担忧。
新的困局下,车企更应该懂得经济陷入进一步滞胀所产生的效应。克服成本,调整产销,对地震造成市场影响负面的准确预期与把握,都将成为必须应对的难题。
通胀压力加剧
全球性的通货膨胀,中国也深受其害,而汶川大地震带来的灾难性影响,将使通胀压力加剧。
虽然众多专家认为,汶川大地震不会影响中国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整体经济增长受到短期冲击不可避免,除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外,经济增长也带来一些不确定性。
如此大的灾难损失,极有可能拉低二、三季度GDP增速,而中银国际则估计,地震可能使2008年GDP增长率下降0.4至0.7个百分点,对国家宏观政策带来一定的影响。
“(汶川)地震给中国经济必将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此大的灾难,给经济运行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虽然通货膨胀是全球性的,但地震造成的不利因素给政府防止经济增长过热、抑制通货膨胀、控制物价带来了更大困难。”商务部研究院金柏松研究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
花旗集团报告则对政府极力抑制通货膨胀表示担心,“政府不得不减轻对灾区基础设施投资以及救灾活动的信贷控制,但又可能面临生产成本上涨引发的高通胀。”
调控政策遇考
此前许多预测机构和分析人士对紧缩政策各执一词,众说纷纭,紧缩政策是否松口成为讨论焦点。随着地震给中国经济短期带来的不确定性,政府的应急调控政策,将遇到一定的难度,虽然宏观经济长期看好,但这也必将影响二、三季度GDP增速。
尽管许多分析人士仍然十分看好中国经济将高速增长,但是对于短期政府宏观政策的难题,却有不同的反应。
“通货膨胀是世界性的,中国贸易占GDP 60%至70%,物价随世界波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是适度从紧政策,中国的通货膨胀没有想像的那么严重。”金柏松研究员告诉本报记者,“对于地震后的从紧政策,政府大可不必太‘较真’,从美国来看,0.6%的增长速度,物价指数年增3.5%,风险远大于中国。”美林中国经济学家rutin也认为,此次地震对于通胀的拉升也比较有限,可能只存在短期效应。
标准普尔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萨比·库卡恩预测今年中国通胀水平为5.0%至5.5%,他认为,这个水平比许多国家甚至个别亚洲国家还低。
另外一些金融机构则对震后政府宏观政策表示一定的担心。焦点集中在紧缩政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再度加息等措施如何到位,如何利用政策杠杆,来平衡各方最大程度地减轻通胀压力。
美林经济学家陆挺分析认为,中国通胀率不可能上升至4月份12年来的次高点,不过上升风险大,就看政府的抑制措施能否产生适时效应。未来几周甚至一两个月,整个形势评估出来后,政府的举措将会有的放矢。
累及车业几何?
虽然众多经济预测与分析机构认为,地震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是短期的,对宏观经济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现存的高通胀将进一步加剧,和宏观经济紧密联系的汽车行业,将面临继年初雪灾之后,生产和物流成本的又一次上升。
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汽车产业的影响,可能将会从不同方面逐渐显现出来。
长安汽车股份公司董事长尹家绪告诉本报,地震对宏观经济将造成一定影响,加之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此前许多人认为地震前宏观调控已经到位,他并不这样看,原材料和油价将会继续上涨,对汽车行业将有更大的考验。
广州本田执行副总经理付守杰向本报表达了同样的担忧。他认为,地震后汽车行业物流、生产成本还要上涨,同时,也对消费信心和行业市场信心形成一定的打击。
当然,对汽车行业来说,成本上升仍旧首当其冲。由于原材料不断上涨,灾后重建将激发投资,固定投资将会加速增长,使得钢材等原材料价格形成进一步上涨的压力,车企的成本能力将迎来新的挑战。
除了生产成本外,物流成本上升也不可避免。川渝地区集中了许多汽车和零部件厂商,交通要道的中断、阻塞,同时物流运输要服从国家向灾区运送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物资,出进的物流将受考验。由于联动效应作用,川渝地区物流成本上升,同样会延伸到和这里厂家相关的其他整车和零部件企业。
地震前,国家刚刚调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震后将有可能继续上调,这对汽车经销商很不利,经销商手头会更加缺少流动资金,影响其向厂家进货,加之物流成本上涨,供需会产生一定矛盾,年初雪灾使得经销商库存短缺的现象,有可能重复出现。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凡受访者都提到震后消费信心和市场信心的问题,这是汽车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地震造成的直接影响,恐怕是(一些行业)对市场和消费的信心。”但金柏松通过本报告诉消费者,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没变,长期看好,对此,行业和消费者不要丧失信心,该消费还是要消费。
从目前来看,乘用车企业还是要克服不断上涨的成本压力,尽量减少地震造成的生产和物流成本,同时,震后消费者可能会出现短期消费信心下降和持币待购现象,车企要做好对地震造成市场影响负面的准确预期与把握;而对卡车行业来说,虽然成本上涨会比乘用车更厉害,但是灾后重建刺激固定资产投资加速,会导致需求激增,不失为因祸得福。
“灾后经济”对于中国汽车行业来说,已经并不陌生,问题是,在经济转型、调控紧缩和灾后重建一连串因素作用下,车业必须找准自身定位,积极调整应对,准确解读政策走向和把握市场预期,方能“乱中取胜”。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