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前者,这是市场规律决定的,不存在合理与否的问题。而汽车行业追求的就是规模化效应,因为规模大了才可以降低开发、采购、销售等各种成本,因此整合重组对中国汽车企业来说是很自然的事情。汽车大国都是经历过这一历史时期的,在中国这只是时间的问题。企业当然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努力吃掉别人而不被人吃掉,实际上,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已经在兼并外国企业了,大家机会都是均等的。
新浪汽车:吉利对此有信心吗?
赵福全:这应该是董事长要操心的。我只要把份内的工作扎扎实实地做好。只要我们的产品开发好,企业就有了竞争力之一。我认为吉利目前至少是按照在兼并重组中一定能够胜出的思路在努力,否则没有必要在车展上展出这么多车型,至于最后结果如何,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还是让历史说话吧。
新浪汽车:许多去过吉利展台的人都对吉利有了重新的认识。
赵福全:吉利这次共推出23款车型,其中吉利品牌的18款车型,除了GT是概念车外,其它都是即将量产的车型。而且GT展出之后,更是好评如潮。现在我们内部在评估是否把它也推向市场。这其中,还有明年将在国内投产的吉利真正意义的全球车、可以达到欧标的FC-2/3、首款中级轿车GC和吉利的首款SUV。此外,我们展出了CE,这将是吉利的第二个全球车平台,是按照出口发达地区设计开发的。
总的来说,吉利直到2015年前的产品战略规划已经理顺,共计整合规划出吉利未来的五大技术平台。一个是经济型轿车平台(GEC),一个是基本型轿车平台(GBC),一个是中级轿车平台(GMC),一个是高档商务轿车平台(GLC),再一个是轻卡平台(GCT)。这五大技术平台共可衍生出15个产品平台;最终这15个产品平台可以衍生出40多款产品。
技术平台的区别主要在底盘结构上,尤其是前后悬架及发动机舱;产品平台的区别主要在于轴距和轮距上;而车身的改变,两厢变三厢,三厢变MPV,就可以衍生出同一产品平台下的一系列不同产品。这样吉利才能够向100万辆、200万辆的产销目标迈进。产品在各基地的布局,围绕着基地的供应商体系的建设,生产设备的投入以及品牌建设都将以上面谈到的三个层面的平台战略为依据,以实现“多、快、好、省”地发展我们的产品群。只要我们能够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践这个宏伟而又具有挑战性的产品战略规划,我们应该是很有希望的。我常跟一些朋友讲,“吉利的基础的确比较薄弱,其它自主品牌又何尝不是如此,但它很努力,而且每天都有进步,这恰恰就是希望所在。”开句玩笑,基础好但是在走下坡路的大企业和基础差但向上升的小企业的股票,你会买谁?作为长线投资者,我想大家更多地会买后者吧!
其实,这次北京车展,只是吉利部分成果的阶段性亮相。我有信心在上海车展,带给大家更多的惊喜。
新浪汽车:看到国外媒体对吉利的评价,说吉利这款概念车已经有了自己的设计语言,您怎么看?您觉得自主研发的真正难点何在?
赵福全:自己评价自己不太合适,即使一定要评价,也只能在心里。但我个人觉得自主品牌搞研发第一就是要相信自己。我在华晨做的时候,大家开始也有疑虑,但是最后尊驰、骏捷、酷宝及骏捷FRV等车型,不是也一个一个开发出来了吗?实践证明这些车型我们自己是能开发制造出来的。这次车展吉利的展品,我想,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说起中国自主研发究竟难在哪儿,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站在不同的高度和角度会感受到不同的难度。人才、资金、设备、经验,样样都很重要,但我觉得最主要的一条还是你到底是不是真心想干。“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有真心想干,才会有成功的可能。才会去思考解决在干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真心想干”是战略问题,“如何干”是战术问题,千万不要因为可能在战术实践中遇到困难,就改变决定命运的战略方向。
新浪汽车:您觉得先要从思想上解决问题?
赵福全:是这样的。我认为发展自主品牌是一件义不容辞的事情,根本不需要讨论,这应该是国家的战略。应该考虑的决不是该不该干,而是怎样才能干好,要研究具体的战术。只要你相信这件事情必须而且一定能干好,那么你没经验可以积累、没本事可以学习,一切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在回国后的这几年里,作为两家自主品牌的技术领军人,我干得确实很辛苦,这只有我自己知道,但也确实做成了一些事情,这是我感到最欣慰的。从我个人的实践和体会来看,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我相信中国自主品牌是大有希望的。一句话,自主品牌,“面包会有的”!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