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 出口利润下降
迈入2008年,人民币的“6时代”跃然纸上。
年初,渣打银行预计人民币汇率在2008年第二季度将迈入“6时代”,第二季度末升至1美元兑人民币6.94元。招商银行总行资金交易部预测,人民币汇率在2008年第三季度将突破“7”,年底将升至1美元兑人民币6.80元。摩根士丹利全球研究部门则预测:2008年末将达到1美元兑人民币6.95元。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破1美元兑人民币7元在2008年是迟早的事情。2006年6月在“破8”的惊呼声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启了“7时代”的到来。近年来,人民币的升值早已不容忽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已从8.3:1涨到的如今7:1的边缘。
人民币升值,必然导致中国汽车企业的出口成本上升,产品出口的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尽管不断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但是2007年汽车出口总体延续了上年高速增长势头,其中出口量超过60万辆,达到61.27万辆,同比增长78.95%。在2007年,整车出口仍然以商用车出口为主,占我国全部出口总量的54.4%。
以客车为例,中国客车行业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主要是因客车为小批量、订单式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同时中国客车行业受政府管理少、市场化程度高,行业较为充分的竞争锻炼了企业综合实力,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群。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客车生产国,金龙汽车和宇通客车销量也分居全球第一、二名。可是人民币升值也对中国出口市场带来了不利影响。中国的汽车出口,关键是价格优势,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后,折合成美元后的价格上升,其成本优势也大打折扣。
如果现在签订出口合同,人民币对美元的比率是7.1:1,出口一辆车企业可以赚100美元,就等于赚710元人民币。如果几个月后人民币升值了,汇率变成6.5∶1,而你因为有合同的存在要维持原价,那就意味着你只能赚650元。在成本不变的基础上,企业损失了60元。
2007年底,不少商用车企业都发布了2008年的部分出口订单。专家分析,在人民币汇率不变的情况下,这些企业的毛利润率平均不过2%,如果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企业的利润则势必下滑。
汇率上升,要保住利润,就不得不将出口价格提高,最有效和直接的做法就是涨价。涨价的直接风险就是丧失出口市场,不涨价,企业就必须承受因人民币升值而增加的成本。如果升值幅度过大,就是存亡之战。
提价,无法回避的现实 吉飞
2008年原材料价格涨价,带给汽车市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虽然还未完全显现,但是很多商用车企业已经明显感觉到压力。
单是一个钢材价格上涨就已经让“浑身是钢”的商用车“全身不适”,更何况今年汽车业面对的还有那破100美元的石油价格所带来的相关产业链产品的价格上扬。
商用车行业遭遇到原材料价格疯狂上涨的压力,虽然目前多数企业还未将压力释放,但可以肯定,这次成本价格上涨,绝对不是所有企业都可以内部消化的。
虽然,汽车原材料价格上涨已经持续多年,汽车行业早已经习惯于应对这种成本上涨的趋势。但是成本的不断上涨,挤压汽车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尽管我国针对商用车的国Ⅲ排放标准实施时间由2008年1月1日再度延迟到2008年7月1日,商用车企业有半年的"缓冲期",但对于国内重卡企业来说,在2008年内承受另一次成本的压力却已经无可避免。这将又是摆在商用车企业面前的一道“价格栅栏”。国Ⅲ产品使得重卡生产企业提高了20%左右的成本,这部分成本如何在整车、零配件及消费者之间分配早已让整车企业“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在生产成本日渐升高、汽车价格却不敢轻易上涨的双面夹击下,车企的洗牌时代已经到来,对承受不住压力的企业而言,被淘汰是唯一的结果。
中国的商用车价格在国际上而言也是很低的,企业的净利润极低。铁矿石涨价可以,橡胶品涨价也可以,只有终端的商用车成品不可以涨价,这不符合经济规律。对于汽车企业来说,成本持续上涨造成的影响,不是居家过日子省省就可以解决的。
更何况,对于出口量极大的商用车企业而言,近年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也让他们在产品出口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人民币升值对于进口而言,是一个利好消息,可是对于汽车出口却不得不承认是弊大于利的。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带给汽车出口的是直接的经济利益上的减少。更何况,汽车的生产成本也在不断上涨,上挤下压之下,商用车企业的利润空间已经很小很小。
要增加利润空间,完全靠企业内部成本控制似乎并不完全合理。商用车企业没有理由去“赔钱赚吆喝”。商用车企业要健康的生存下去,要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涨价是完全合情合理的最佳途径。当然,无限制的价格上涨也一定是行不通的,毕竟市场是企业的最终考验者。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