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内空气”的话题几年前由于2004年“奥拓车苯超标引发死亡赔偿纠纷案”而备受消费者关注,案件最终被法院驳回,原因是当时没有相关的评测标准作为车内空气污染的证据。而自2008年3月1日起,由于《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以下简称《方法》)的颁布与实施,车内空气检测有了明确的检测方法和判断依据。但是,由于相关配套法规的缺失,消费者想为自己维权依然没办法。
七成以上新车空气不健康
可能不少车主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买了新车各方面都表现不错,只有一个问题——每次一坐进车内,一股浓重的胶皮塑料味道就迎面扑来。对此,多数销售员都会表示:“这是新车正常的味道,时间长点就好了。”但是,这种“正常的味道”可能就是车内空气污染的元凶。
据了解,导致新车空气不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装饰材料的使用:这些材料中都可能含有包括苯、甲醛、丙酮等在内的有害物质,长时间在车内密封环境中易使人出现头痛、乏力等症状,有的会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生殖系统产生影响,甚至有的可能致癌。
2004年,深圳市质量检测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曾对市内使用不足半年的新车进行随机抽检,结果显示,70%的新车内有毒气体浓度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最严重的车内有毒气体浓度指数超过标准50倍左右。
2007年年底,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推出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活动,在接受检测的50款车中,有80%以上的被测车车内“藏毒”,仅有9款车达到“健康汽车”标准。
治理污染应从材料入手
一般来说,车内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座椅、棚顶等处所用的胶水、纺织品、塑料配件等各种车内装饰材料挥发出来的有毒气体。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方法》没有提出“厂家定期提供产品抽样进行检测”的规定。据了解,像在欧美国等不少国家,有关环保部门都会要求汽车制造厂所使用的材料经过环保部门审查以确保对环境和人体危害程度达到最低点后才能使用,否则将会负担巨额的罚款。
而在中国,由于《方法》仅为指导性,而非强制性标准。汽车材料没有审查要求,汽车制造商没有被强制检测,也没有相应的处罚标准。因此,从汽车制造商这个源头来扼制污染仍是难以实现。
维权手段需完善
据了解,《方法》规定了测量机动车乘员舱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的采样点设置、采样环境条件技术要求、采样方法和设备、相应的测量方法和设备等内容。但是,因为这个检测方法只针对车辆在静止状态下本身所使用配件造成的污染进行检测,而像车辆行进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以及车辆装饰后的二度污染等仍没有检测方法。
此外,由于只是为指导性标准,很多方面尚没有做出更明确规定,如“检测机构资质的认定”,“多大数值算是污染”,“发现车内空气不合格后消费者如何维权”等均不在《方法》范畴之列,尤其“如何维权”更成为困扰车主的主要难题。据了解,有车主购车后发现车内异味严重,要求换车却被经销商拒绝,因为车内异味并没有纳入汽车质量问题,车主仍难以依靠“三包”政策为自己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