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拥有7辆哈雷的外企总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2日 08:15  财经时报

  作者:尚曹

  刘生骑着一辆红色的哈雷“胖仔”行驶在北京四环附近一带嘈杂的马路上时,他看上去象个沉着冷静的警官。好莱坞明星施瓦辛格在电影《魔鬼终结者Ⅱ》中扮演的机器人“终结者”,就是骑着这款摩托,征服了千万影迷的心。

  每辆车都有不一样的味道

  刘生是美国一家电子设备公司的中国总裁,这位身材魁梧的人看上去50岁不到,而他的实际年龄已逾60.他性格沉稳内敛,不事张扬,说话轻声细语。不过,在北京他所投资的一处汽修厂大院内,5辆属于他的哈雷摩托车靠墙逐一排开,在阳光下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另外,还有2辆哈雷被存放在朋友那里。总共拥有7辆哈雷的刘生据悉是内地目前拥有哈雷数量最多、年龄最大的哈雷发烧友。

  关于哈雷迷对哈雷的痴情神话,刘生可作为活的注脚。谈起哈雷,他总是意味深长地提到一个词:“味道”。为什么要买这么多辆哈雷?他的答案是:“每辆都有不一样的味道。”

  对于这些昂贵的、每辆价值一辆本田轿车的摩托车,刘会细心到用女孩子化妆用的棉签去剔除镙丝缝里的泥垢。在汽修厂大院内,他启动一辆哈雷摩托后,陶醉地听着排气管发出有节奏的“轰隆”声,告诉我们说:“听,就像马奔跑时的得得声。”是的,哈雷的制造商为了制造出让车手钟情的完美摩托,每一款哈雷排气管的声音都要经过专门的声音测试,以保证带上哈雷特有的轰鸣声,有的人说像音乐,有的人说像马蹄声。

  让刘生感到自豪的是,他的这些“铁马”都具有强劲的动力,比真正的马跑得更快。年轻时候喜欢骑马的刘生现在更偏爱骑哈雷的感觉。“哈雷摩托与人身体产生的韵律,比马与人身体产生的韵律,更令人舒服。”

  对他来讲,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骑着哈雷出行,都是安抚情绪的一种极佳方式。“有时候就算不骑,看看它,擦拭一下,就会忘掉一些事。”

  哈雷痴迷者

  刘生这样的哈雷痴迷者不是孤单的。全世界有数不清像他这样的哈雷痴迷者。由哈雷公司组建的车主俱乐部,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60万名会员。在无数哈雷迷心中,哈雷早已不单纯是一个摩托车的代名词,更是一种文化,一个关于生活梦想的神话。

  在中国内地,像刘生这样能够拥有哈雷的,目前大约有2000人。组建了中国内地第一个也是目前惟一一个哈雷车友俱乐部的秦焕告诉记者,在他的俱乐部的600余名会员中,80%为商界人士,其中外企中的外方领导人占了四成。“解放前哈雷在中国的知名度就很高,1983年随着《福布斯》杂志的老板福布斯飞热气球到中国,并带来三辆哈雷摩托后,哈雷摩托热重新开始在国内升温。”

  拥有101年历史、见证美国文化历史变迁的哈雷摩托(Harley-Davidson),在美国本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摆脱以前主要作为嬉皮士坐骑的印象,转而成为律师、牙科医生、互联网工程师、广告公司艺术总监、媒体记者、甚至是政府要员和明星大腕等社会中上阶层的玩具。由于价格昂贵,平均价格为2万美元——一部中档汽车的价格,它也被称为成功男人的玩具,在美国,哈雷消费者的平均年龄为46岁,典型用户就是事业成功、拥有财富、掌握权力的男性。

  哈雷时尚的始作俑者,恐怕要算美国摇滚鼻祖猫王了,当年猫王的一大嗜好就是驾驶一辆哈雷摩托。约旦国王侯赛因,伊朗前国王巴列维,好莱坞明星施瓦辛格也是著名的哈雷迷。美国亿万富翁、《福布斯》杂志家族第二代掌门人马孔·福布斯曾经拥有100辆哈雷。

  哈雷精神

  在豪华汽车、高级跑车风起云涌的年代,为什么这样一个看似原始的铁骑反而成为众多商界人士的最爱?

  它的澎湃动力和外表呈现的硬汉形象,与一种自由冒险和独立进取的精神相连,这种哈雷精神同时也是越来越多的新新人类的人格理想。众多的哈雷迷会告诉你:没有比它更能突出自我存在感和个性的工具了。

  脱掉西服革履,放下一切工作压力,忘掉所有生活的烦恼,穿上一身酷劲十足的哈雷服,呼啸而过,如同纵马驰骋,真切的触摸大自然的灵魂——这些,对于身处巨大商业竞争压力和工作压力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满足了释放自我个性的渴望,骑上兼具力量、奔放与速度之美的哈雷,远比坐在密闭的轿车中刺激。

  “再好的跑车也只会让你感觉到,你只是它的一个部件。”刘生说,“这和骑哈雷有很大的不同。骑在哈雷上,风吹打着你的脸,你闻到自然的气息,你会感到它是你的力量。”

  秦焕的哈雷俱乐部每个周末都要组织一批会员,离开市区去郊外聚会、野炊。“我们逃离都市,回归大自然,骑在哈雷上体验牛仔式的洒脱和激情,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秦焕说。

  对于一个男人而言,再没有比哈雷更能体现阳刚之气的玩具。从外形看,哈雷的最大特点就是体积硕大,给人一种突出的存在感。它金属的质感、优美的线条和令人迷惑的颜色搭配以及电镀和黑漆的对比,甚至那烫人的排气管、震耳欲聋却“如音乐般”的轰鸣声,无一不符合一个男人在梦中对力量和自由的想象。

(编辑:黄佼)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