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寻找中国汽车人的底气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8日 09:55  第一财经日报

  《美国汽车新闻·中国》执行主编杨坚在最近一期《美国汽车新闻》上讲了一个故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很自然地期望能在由美国汽车新闻组织的全球汽车大会上看到来自国内企业的参会人员,可结果一个也没碰上,不免令人失望。会议间隙,我把一个韩国人当成了本国人。当我高兴地跟他说‘你好’的时候,对方则彬彬有礼地用英语回答:‘你好!我是韩国人。’”

  在1月底举办的全球汽车大会上,“全球化”是演讲者用得最频繁的一个词,而中国这个词也多次在演讲中被提及。显然在今年,对海外商人而言,离开“中国”的全球化,并不是真正的全球化。但是,为期两天的会议上,演讲者中没有一个来自中国。杨坚表示,事实上,不只是这次会议上如此,在国内外的其他行业性论坛上,也很少能看到来自中国企业的发言人。

  作为一个关注中国汽车成长的中国人,这样的处境难免令其感到失落。于是,通过他的笔,杨坚表示,国内汽车人在“多做”的同时也该“多说”。其指出中国的商业人士一直认为在公众场合应该保持低调,“少说,多做”是他们的信条。“但是,在全球化盛行的21世纪,这一条显然应该改一改了。”

  那么,在世界汽车舞台上,中国汽车人是否到了高调亮相的阶段了呢?

  不可否认,任何一个在国内市场完成一定积累的其中国汽车人都对国际市场充满雄心。在国际汽车舞台上,同样属于亚洲阵营的日韩车系已为后来者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丰田们十多年的心血换来国际车坛的一席之地。而另一方面,印度车商已高调出海,一边是领跑捷豹和陆虎的竞购战,另一边则推出全球最廉价轿车,引来全球关注。“邻居们”的举动,难免促动中国汽车人的心弦。

  无疑,中国的汽车市场是全球实力派车商必争之地,已引来全球车坛的高度关注。但中国汽车商目前能引来世界多少关注呢?令中国汽车人忘不了的是,2005年江铃陆风在欧洲遭遇碰撞门事件。一度高调宣称要杀入美国的奇瑞汽车遭遇美国梦幻公司,演绎了一场镜花水月。

  在底特律的全球汽车大会上,大陆汽车系统北美公司的首席执行官William Kozyra称他的公司目前取得的成功建立在三个因素之上——“人、成本优势和技术”。杨坚在其文章中表示,和西方企业相比,中国企业拥有成本优势,但在管理和技术方面仍显薄弱。毕竟,尽管汽车制造业在中国增长很快,但终究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

  尽管有种种困难,中国汽车人从未放弃努力。而在这些年的打拼中,中国的汽车人也在逐渐成熟。有海外记者表示,时隔五年再次采访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福,发现这位一度高调的企业家变得内敛起来,并表示“现在我们对(美国)市场有了新的了解”, 进入美国市场前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

  不可否认,现在还不是中国汽车人在国际车坛真正扬眉吐气的时刻。然而尽管如此,中国汽车人也不能妄自菲薄。杨坚表示,对于国内企业的管理者而言,国际性的会议和论坛无疑为他们了解国际最佳实践和最新技术提供了上佳的机会。其认为,如果企业的管理者们能抓住机会,主动地与西方同行们沟通和交流,无疑将有助于加快中国汽车进军西方市场的进程。

  惠正一

(编辑:黄浩)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