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金融市场中国何时与国际接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4日 08:25  中国青年报

  2007年,870万辆的汽车产销量,让中国牢牢保持着全球第二大新车销售市场的地位。毋庸置疑的是,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正式与国际接轨,而一度发展受阻的汽车金融市场,也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一年,汽车销量的增长让汽车金融业务再次呈现回暖迹象。多家商业银行推出了更加优惠的汽车信贷服务,汽车金融公司也跃跃欲试,开始扩展自己的客户圈。在各大汽车品牌的4S店内,在推销汽车产品的同时,向消费者介绍车贷业务成为销售人员的必修课。尽管消费者选择贷款购车的比率依然很小,但不可否认的是,银行对汽车信贷服务的宣传以及汽车金融公司的频繁促销,对消费者构成了一定的吸引力,也激发了一些人超前购车的欲望。

  短短10年,我国的汽车金融市场经历了冲动期、挫折期和自救期,如今正在步入理性期。伴随着汽车金融市场的更迭,中国的私家车消费者也经历了冲动购车、冷静思考和走向成熟三大阶段。尽管对于金融市场来说,汽车信贷的历史有些让人“不堪回首”,但它毕竟伴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日渐走向成熟。汽车金融市场的这个“10年”,的确有很多值得回顾的话题,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银行个人金融部高级经理宋萍女士。

  汽车信贷业务的渗透率将越来越高

  “目前我国汽车金融市场渗透率还不是很高,国外是70%左右,而国内还不到10%。从业务量来讲,商业银行仍是主流,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占2/3,剩下1/3是其他商业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宋萍表示,商业银行是从1998年开始做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而我国第一家汽车金融公司2004年才成立,论资质和阅历,银行仍是佼佼者。

  宋萍分析,目前汽车金融市场的渗透率不高,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从客户角度来说,有一个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里面,不论是买房还是买车,文化因素是最不能忽视的。至今,人们仍然能回想起那个颇具意味的消费寓言: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到了天堂,在她们回顾人生时不禁感慨,前者用一辈子的积蓄临终时买了房子,而后者则用一辈子积蓄还清了贷款。

  美国老太太的“享乐主义”思想如今已被中国消费者所认可,尽管很多人宣称自己被迫变成了“房奴”,但面对消费贷款,他们已经不会产生排异反应。车贷与房贷相比,事实上负担更低,未来被大众普遍接受,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从贷款提供者角度讲,汽车消费信贷也一度不被认可。一方面是市场培育不够,宣传营销很不到位;另一方面,银行贷款手续比较繁琐,需要提供的资料比较多,客户觉得使用起来不方便。风险管理手段不强,业务处理效率不高,这也是汽车信贷不是很发达的原因。

  在分行层面,具体到业务领域,各大银行基本上与汽车品牌都有不同程度合作,市场份额很高。

  据宋萍介绍,商业银行的汽车金融业务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经销商融资,“从经销商在厂家订车开始,我们就对经销商库存车辆进行融资。比如说某个厂家的经销商订购了100辆车,由于中国银行与这个厂家是整体合作关系,如果经销商是纳入我们合作范围的,我们就会对它订购的100辆车提供融资,不需要经销商拿出现款。在这个层面上,中国银行与一汽大众、北京现代、东风标致等都有合作。”

  第二部分就是常见的对消费者融资。“基于银行与汽车厂家在战略上的合作关系,他们会与不同厂家在部分地区举办联合的营销活动,在消费者买车的时候同时提供汽车贷款,充分利用双方的销售渠道——厂商的4S店和银行的营业网点,来拓展业务。”宋萍说。

  在一汽大众、东风日产的4S店里,买车的用户都会被提醒选择中国银行的汽车信贷产品。而在中国银行各地的营业网点,在客户的等待时间里,客户经理常常会向他们介绍一些合作品牌的车。

  银行与厂家的相互合作,也使汽车信贷业务的渗透率越来越高。宋萍表示,不论是对经销商还是对消费者融资,银行都非常重视,因为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尽管银行对4S店的了解不是很深入,但是通过与厂商的合作,银行、厂商和经销商就形成一个牢固的链条。这一方面促进了4S店的销售,另一方面也加快了厂商的资金回流。对于消费者来说,更是能提前实现购车的愿望。

  据宋萍介绍,在两个业务中,仍然是个人消费贷款比例较高。由于经销商的融资期限很短,一年的周转量是很快的,从订车到把车卖出去,几个月的时间内,现金就回流了;而个人购车的期限会长一点,一般是5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孙磊)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