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英国汽车工业现状分析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31日 17:07  新浪汽车

  天气的多变,这种长久压抑与豁然开朗之间的突然转换或许使得英国人在其沉静刻板外表下奔腾(参数配置 图库)着一颗变化不羁的心,在经济领域的国家策略似乎也总在一次心血来潮之后,便无奈地归于沉寂。

  “买日本车,买的是工具;选择德国车,选得是机器;而拥有英国车,拥有的是艺术”,这句话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英国汽车品牌以一种超物质的精神存在于机械中。然而在这个最知道如何恪守传统,如何在“凝止的文化中找出韵味”的贵族国家里,守旧一方面造就了英国车无人能及的王者地位,另一方面也终于成为英国汽车工业衰落的最直接原因。

  由于其一直固守着传统的手工制作、造型设计以及挑剔的选材等等,在汽车制造日益商业化、流水线化、电子化的今天,无论在生产成本、产量方面,还是在计划的革新上,英国车终于再难以跟上主流市场的步伐,走向了必然的衰落。

  极端的“手工+奢华”保守路线,一味追求精尖技术不谙平衡发展之道,和过于感情用事没有长远战略的汽车企业经营模式,也使得英国的汽车工业在工业文明之棒被日本等国家接过之后,迅速地衰落下去。

  1955年英国汽车产量为124万辆,基数并不低,但到了1968年英国的汽车产量却只达到了222万辆。反观从废墟起家的日本,从1963年到1968年的5年间产量从100万辆猛增到400万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现在普遍把矛头指向了英国政府。主要因为英国政府的经济政策造成了本国的汽车产业无利可图,所以英国的汽车厂在应该大规模提高产量并出口海外扩张的时候,却看不到那样做的任何好处,因而只是想在较小的产能下把车卖个好价钱。

  从上世纪40年代末期开始,英国政府对本国汽车工业实施高关税保护,远远独立在欧共体之外。二战结束后,英国政府对自己汽车工业实行关税保护,由于这一原因,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努力多次受挫。最终英国政府对外做出了妥协,取消了关税壁垒。英国的汽车工业虽然没有面临本质上的动摇,但却开始面临外国产品的竞争。从1952年起英国开始实行分期付款赊销政策,但英国是个进口国,为了改善国际收支平衡,英国政府经常会采取降低国内经济增长速度、限制国内需求鼓励出口的政策。让英国汽车工业大束手脚,产能和研发能力停滞不前。

  从1952年到1973年,分期付款法案修改了18次,因而造成国内需求起伏不定。英国的汽车厂家因为摸不准国内需求的脉搏都不敢贸然提高产量。比如1961年英国汽车厂的生产能力是300万辆,而实际只生产了100万辆。在英国的汽车转向出口的时候,英国政府却在60年代末出台保英镑的政策,这就使得英国汽车出口无利可图。在内需和外需都疲软的情况下,英国汽车工业的产量和销量只能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这样就影响了英国汽车业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剧了英国汽车工业的落伍。

  为了应对严峻的形式,英国的汽车厂开始走向联合。比如,1968年,利兰Leyland汽车集团成立。在利兰集团中,MG、罗孚、凯旋(参数配置 图库)Triumph和捷豹合并,本来是一个不错的态势。同时,英国政府为了支持国内汽车企业,1980年代开始实行的削减税收拉动消费政策恰恰让外来的日系和美系车商捞足了利润,却使其自有品牌陷入了亏损的泥潭。

  这一剂补药令已经过了壮年的英国汽车企业无福消受,却让外来的竞争者大受其益。衰落的英国汽车满足不了消费者猛增的消费需求,价廉物美的日本车乘机蜂拥而入,从此,英国的汽车工业就再也没有了还手的余地。

(编辑:孙凤娟)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