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打算近日换车,权衡再三,最后瞄上了某自主品牌的热销车型。不诚想,风声一走漏,立马招致周遭各色人等群起嬉笑。或委婉,或直白,大意无非就是该车型与在下身份不匹配,开着上路多少有些跌份,继而连鄙人的欣赏水准与审美品位,也被诸君不依不饶地划上了问号。
要说这其中有个别车商朋友,出于推销自己产品的目的,对竞争车型说三道四倒也罢了。偏偏有媒体的同行也跳将出来,一番苦口婆心,劝我舍“自主”而选“合资”,理由倒也简单——后者比前者更可信、更有面子——至少人们的心理感受是这样。
我就纳了闷了,平日里他们不都是一副好为人师的模样,不厌其烦地教化消费者要理性购车,要学会关注产品本身的价值么。咋到了我这儿,这理论就行不通了哩?总不至于,一个个提笔行文都山呼要为民族汽车工业扎起,一旦事到头需要行动来兑现的时候,就此一时的彼一时了吧。
其实,汽车不过就是个代步的工具,鄙人也无意拿同行们来说事儿,因为参照“理性消费”的尺度来衡量,咱充其量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
老实说,之所以选择这款自主品牌的热销车型,和多数消费者一样,我也是被它的外形、配置以及相对低廉的价格所吸引,真正对品质、性能也谈不上有多么全面的了解。虽然还振振有辞地自诩消费心态很务实,孰料却一不留神走入了“性价比即配置价格比”的传统误区。
所谓知易行难。看来,从意识到行动,要真正当得起理性消费这四个字,当真不是喊喊口号那么简单。
文/吴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