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吉利:“起驾”宁波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7日 11:27  中国经营报

  文/寇建东

  自打离开校门,安聪慧就一直追随着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十多年下来,从初入工厂的一名普通员工做到吉利集团副总裁,安聪慧见证了吉利的变迁。

  “吉利的发展就像上台阶,宁波是吉利跨上的第二个台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台阶。”

  转战宁波

  从宁波市区向东,驱车不到一个小时,便是吉利的宁波工厂。站在工厂大门向远处望去,一台台伸着巨大臂膀的起重机,整齐的排列在有中国港口“皇冠之冕”称号的北仑港内。这个以六大临港产业为基础的新区,已成为宁波市的新经济重心。

  不过9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那时候(1999年),整个北仑区就一个红绿灯,晚上没路灯,黑乎乎的,全是荒地。”吉利副总裁安聪慧的办公室就在北仑厂区内,说起几年前的那段创业史,这位吉利老臣仍唏嘘不已。

  1997年,李书福几经周折跨入汽车业;1998年,第一辆吉利豪情在浙江临海下线,当年吉利生产的100多辆汽车,直接变成了库存车。1999年,吉利的努力开始出现效果,其生产的1600多辆汽车在当年销售一空。此时的李书福,立刻表现出对于台州(临海属台州地区)区域狭小的不满,他要完全独立地生产汽车。

  1999年,现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曾培炎曾有过一次吉利行。李书福在与这位中国工业最高管理者对话时,大胆直言:“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如果会失败,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

  历史恰好在这时给了老李一次机会。1999年,曾经担任过台州第一任市委书记的黄兴国在这一年出任宁波市市委书记。这次人事变动给了李书福进入宁波的机会。

  “黄书记是看着吉利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对吉利很有感情。”安聪慧回忆说,那时北仑区刚好有一片荒地,原来是一家日资企业的生产用地,因为日本老板破产而闲置起来。“别人都说那块地晦气,可董事长(李书福)却不嫌弃,说‘别人不要,我要’。”

  不过,拿到地,只是李书福转战宁波的开始,更大的考验接踵而至。

  “刚来的时候,没想到条件那么差,路边的茅草一人多高,走到半路就想回家。”老雷现在是吉利宁波工厂冲压厂的班长,在七年前来北仑之前是东风汽车十堰厂的一名普通工人。“那时候一人一双雨鞋,每走一步都很困难。”那一年春节,老雷和安聪慧都没回家过年,而是在工地上过了一个“革命”的春节。

  从1999年8月8日宁波厂打下一根桩,到2000年5月17日第一辆吉利美日下线,仅仅用了280天,吉利完成了国外同类项目一般需要3~5年时间的工作量。

  自主造“心”

  当吉利美日还在热销时,李书福又在思考吉利的下一款车型了。

  “在全球汽车工业制造基地大迁移时代来临之际,在全球产业格局大调整来临之时,中国宁波已悄然崛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工业城。”2005年1月是被李书福称作具有“吉利汽车工业史里程碑”意义的月份,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完全独立品牌的吉利自由舰下线。

  早在2002年初吉利就确定了CK-1(自由舰的内部代号)项目,但此后却颇费周折。“上CK-1的时候,公司内部意见很大。”安聪慧说,当时有三种不同声音:一是把原来的产品(指豪情和美日)做大;二是还是要模仿造新品(豪情、美日均模仿夏利);三是自主开发真正意义的新产品。“我和老板的观点一样,都是坚持走自主开发的路子。”

  曾因美日搭载的丰田A8发动机引发诉讼官司的李书福此次下决心要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当时定下的调子是(发动机)技术要领先,档次要高。”安聪慧说,他们分析了全球近300款发动机,样机买了20多台,最终选出六七款有先进技术代表性的发动机进行分析试验。“我们选择了国内那时候还没有VVT技术,因为其制造投入成本相对较低。”

  明确了开发方向,吉利开始了自主造“心”工程。然而,四大技术难题却成为横亘在安聪慧等人面前——VVT的实际应用、发动机全铝缸体、塑料进气歧管、激光涂敷工艺的气门座圈。“你没有后路,必须要成功。”安聪慧说。

  VVT技术也称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技术。采用VVT技术后,可提高发动机的扭距和功率,并显著降低排放。但当时国内并没有这样的零部件生产厂家。“我们找到德国一家给奔驰、宝马做配套的公司,对方称如果全新开发至少需要两年时间。”

  两年时间显然对吉利来说太长了。“最后定下来,根据他们现有的成熟产品改我们自己的设计。”安聪慧说,经过反复验证,一年半后,吉利掌握了自己的VVT技术。此后,中国人的智慧在攻克激光涂敷工艺时又得以充分展现。在不改变发动机性能的前提下,调整后的气门座圈生产工艺又让吉利节省了近亿元投资。

  2006年8月8日,伴随喷薄而出的焰火和马达的轰鸣声,吉利自主研发的CVVT(C代表中国)发动机JL4G18在宁波问世。安聪慧兴奋地宣布,这款自主发动机是吉利向中高档汽车市场进军的开路先锋,且价格低于同类发动机近40%。

  资本运作

  吉利集团整体上市是李书福的夙愿之一。而宁波工厂则在李书福从一个农民企业家到资本运作高手的蜕变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2007年11月22日,吉利汽车(0175.HK)特别股东大会如期在香港举行,包括涉及五家合营公司股权交易在内的9个普通决议案,悉数通过了股东们的表决。接下来,只要再通过经香港联交所批准的增发议案后,李书福便可以把吉利集团旗下的大部分汽车类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与此同时,随着这次并购的完成,李书福在吉利汽车中的股份由之前的48.07%上升到58.38%,达到37.89亿股,李书福的个人身价也上涨了21.44%。

  “内部重组早就安排好了。”在李书福看来,这样的运作并没有什么新意,一切似乎早在计划之中,“吉利上市,就要把所有的资产都放到上市公司里去。”

  2006年7月15日晚,吉利汽车发布重大收购事项:公司将花费16亿港元向母公司吉利集团收购其旗下浙江吉利、浙江金刚、浙江陆虎、湖南吉利和上海华普五家联营公司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吉利集团在五家联营公司的股权从53.19%降至9%。李书福初步完成了整体上市的目标。

  不过,完成这次涉及16.1亿港元的重大收购,李书福没花自己一分钱。用于收购五家联营公司44.19%股权的资金,将由按每股1.25港元增发的12.8867亿股支付。这倒与李初入资本市场时的玩法如出一辙。

  早在2003年2月,李书福拿出其位于宁波的工厂,作价1.49亿元,与当时还叫国润控股(0175.HK)的香港上市公司进行合资,获取合资方现金投入5055万元。接下来,国润控股以先旧后新方式配售6.8亿股,集资4.6亿元,用作与吉利合资企业上海华普的资金。而李书福依旧没有拿现金,以上海华普的资产和汽车产品作价2亿元。在完成与国润控股两次合资后,李书福获得5.2亿元现金投资,并把吉利在宁波和上海的生产基地全部生产性资产注入上市公司。

  正是有了吉利宁波工厂这枚棋子,才使李书福在与国润控股的谈判中有了可以变现的底气。2004年1月,国润控股宣布拟改名“吉利汽车”。一年以后,李书福正式控股吉利汽车。而李书福也完成了从一名农民企业家向资本运作高手的转变。

  走向全国

  在收购了旗下的六家关联公司后,李书福明确表示,此次收购“反映管理层致力改善及重组结构,以提升整体透明度,并最终成为吉利集团所有汽车相关业务的最终控股公司”。

  其实,对李书福来说,治理结构的转变只是吉利2007年5月宣布的全面进入战略转型的一部分。经过多年搏杀,吉利在研发和人才储备方面都做了一定的积累,已经具备了在产品和体系方面进行转型的基础。但与此同时,高速扩张也给李书福留下来不小的后遗症。

  “我们比不了奇瑞。”这是李书福和他的管理团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其背后的潜台词是,吉利从国家获得的支持显然无法与奇瑞相比,特别是在贷款方面。

  “吉利再在东北地区布一个点,就完成全国布局了。”李书福眯着眼,把目光投向了整个中国。经过不断扩张,吉利在国内的生产基地已多达8个,遍及华东、西北和西南。

  对于外界传闻的吉利借建厂之由圈地的说法,李书福颇不以为然。按照老李的说法,这是为了实现“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减少物流,集中研发,降低成本”的基本思路。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摆在老李面前,在全国划了那么多圈圈,哪块地不需要建厂的大笔投资?况且,被吉利拉的如此长的战线,也迫切需要后续新车型跟上。

  “要推动企业发展,形成国际竞争能力,我就需要达到年200万辆产销量。这肯定需要资金。”2007年11月6日,吉利“天价”换标后,李书福的底气似乎更足了,在沙发里挪了挪身子,他再次强调了融资对吉利的重要性。

  实际上,换标也是吉利战略转型的一部分;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老李钦定的到2015年吉利年产销200万辆,出口占2/3的目标。“这是个基本线。”李书福没有给自己留任何退路。

(编辑:滕比邻)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