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稳中求进深厚底蕴助江淮轿车起飞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5日 08:08  中国汽车报

  宾悦轿车 记者 刘晶菁 文/图

  1月17日,江淮轿车生产基地落成典礼暨宾悦轿车批量下线仪式在合肥隆重举行。这一天距2007年1月17日,江淮轿车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整整一年。

  2007年,中国汽车总产量达到888万辆,轿车领域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高增长。近几年自主品牌轿车的异军突起,更是拉动了整个行业的增长,不少具有实力的企业加入了发展自主品牌轿车的行列。高速增长的市场不仅带来机遇,更带来激烈的竞争。

  作为国内商用车领域的老牌企业,江淮拥有44年造车经验,但在轿车领域却是一个刚刚站上起跑线的新兵。江淮轿车公司总经理严刚对记者直言不讳:“我们造轿车最大的劣势就是新,我们是新进入轿车领域的企业,又是全新的产品。”

  正是认识到自身的这种劣势,江淮在轿车自主创新道路上走得格外稳重。无论是产品设计、生产,还是营销网络建设、管理,江淮做足了准备工作,力求做到最好。

  严刚告诉记者,宾悦的客户价值诉求是“only for you”,这简单的三个词包含了两重意义。在宾悦交付用户之前,“you”代表的是“优”。江淮轿车要求在产品研发、工程设计、供应商管理、生产一致性控制、售前售中服务等各过程、各工种、各岗位都要全力做到最优,生产更精细、更精美的产品。而在车到达用户手中之后,“you”代表的是“你”,是每一个用户。通过遍布全国的网络体系,专业、贴心、及时、高效的服务,让客户感到使用江淮轿车放心、贴心,没有后顾之忧。

  为了实现对消费者“only for you”的承诺,江淮从宾悦设计开始,力求做到最优。虽然江淮是第一次进行轿车研发工作,但拥有重卡、轻卡、微卡、客车专用底盘、客车整车和MPV丰富的产品线和44年的造车经验,使江淮在整车研发方面,相比那些从零开始创业的自主品牌企业有着不可比拟的底蕴优势。在宾悦研发、制造过程中,江淮特别重视产品内涵,并将质量视为产品生命。通过面向国际市场的资源整合,江淮将一大批国际顶级生产制造设备供应商和零部件供应商的优势产品集于一身,并利用江淮在整车开发,特别是底盘设计上积累的丰富经验,将其汇聚于宾悦这款寄托了江淮人希望与智慧的轿车上。

  “钱什么都买得到,惟一买不到的就是市场。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利润都是重要的,但相比在短期内实现大幅赢利,江淮更看重市场资源的获得。”严刚告诉记者。

  比起暂时的销量,江淮更看重网络质量和客户满意程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江淮在经销商网络建设和商务政策方面独辟蹊径,提出了“1+2+1”渠道构建模式和“顾客第一,经销商第二,厂家第三”的价值理念。江淮按人口分布和空间分布,将全国划分为200个销售区域。每一个销售区域只有一个投资主体经营,分期建成交付1家4S店、2家3S店、1家展示店。这种“1+2+1”模式,避免了不同经销商之间的恶意竞争,让经销商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为用户服务中。江淮还从内部管理上细化流程,切实保证对用户的承诺,让用户遇到的任何问题,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快速有效解决。

  其实,从江淮第一款轿车宾悦定位在中级车这个领域,就已经看出,江淮走的是一条与多数自主品牌企业以微型轿车和经济型轿车起家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从产品到服务,江淮都站在一个全新的高起点上,开辟了轿车营销的新模式。

  在采访中,严刚告诉记者,2008年,宾悦计划销售2.2万辆,从去年广州车展宾悦小批量上市到现在,已经交付用户1300辆,1月单月销量有望突破1500辆。随着宾悦实现批量生产,大量等待中的订单将实现交付,江淮完全有能力达到计划目标。

  在做好第一款轿车的同时,江淮也已经做好了持续扩展的准备,各种级别轿车开发纷纷就位。严刚向记者承诺,2008年将推出基于宾悦同一平台、代号为A08和A07的两款车。在接下来的五六年中,江淮在北京和上海车展上,每年将至少推出1~2款新车样车,并在广州车展前实现批量下线。将来的产品将涵盖从微型轿车到中高级轿车和MPV的全系列乘用车。

  10.77万~13.17万元的定价区间,已经使江淮宾悦在业内成功树立起优质低价的新标杆。

(编辑:李重)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看完该新闻后,你对江淮宾悦的评价是:本车型更多口碑>>

不感兴趣

随便看看

有点兴趣

强烈关注

持币待购

我是车主

更多相关新闻

江淮汽车品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