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安定:“中国轿车平台”是篇大文章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9日 10:01  经济观察报

  上周,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了奇瑞汽车,对其坚持自主创新的努力给予赞扬。过去两年,中国汽车业自主品牌风风火火,决策层大力倡导,舆论界摇旗呐喊,众网民群情高涨,自主品牌一时成为香饽饽。然而,自主品牌各自单打独斗、群龙无首的局面并无改观,市场压力越来越大。

  2007年,众多自主品牌赖以生存的小排量、微型车市场出现萎缩。市场份额下降5.7个百分点,从占市场近三分之一,下降到26%。如果说,国际品牌以前在中国的竞争重点是中高端车型,那么现在我们注意到,外资品牌尤其是日系车已经在中低端车型和微型车领域逐渐发力,进一步挤压着自主品牌苦守的中低端市场。

  奇瑞的开创者詹夏来曾经拿八年抗战比喻自主品牌和国外品牌的竞争态势:用毛主席《论持久战》中的阶段划分,目前还是“敌强我弱”,连相持阶段都没有到来,自主品牌形势非常严峻。

  展望2008年,众多自主品牌老总对面临的严峻形势深感忧虑。华晨董事长祁玉民感叹说,尽管华晨2007年完成销量30万辆,比上年增长43%,但是干的非常累,非常苦。他告诉我,参观了两家中日合资企业,生产线是世界一流的,日本人直接参与管理,质量、成本的控制让人赞叹。这样的生产条件,再拿来一个好车型,会让企业日子过得很滋润。相比之下,我们干得很苦,一切源自“自主”。

  祁玉民说,中国作为一个将要堪比美国的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国和大市场,开放是必须坚持的;但是,中国汽车业没有强大的自主品牌方阵是不能想像的。自主品牌的大旗我们必须坚定地举下去。

  合资腿粗,自主腿细不是当年的初衷

  自主品牌企业普遍感到,目前自主品牌的舆论环境看上去不错,主要是决策层对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发展方向坚定不移。但是从具体政策层面来讲,真正保护、引导、扶植自主品牌的配套措施尚未系统出台。

  但是有识之士开始清醒,从自主品牌的自身找原因。鱼龙混杂、各自为战、规模小、产品水平低的局面如果不发生根本变化,中国自主品牌将越来越难以招架国际品牌的竞争和挤压。

  笔者日前就中国汽车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回顾采访了一汽德高望重的老厂长耿昭杰,谈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一汽为了恢复红旗轿车的生产,并使其达到当时国际的先进技术水平,通过技贸结合,引进奥迪生产技术,以3万辆奥迪为先导工程,导出了了15万辆规模的合资企业一汽-大众。目的就是通过合资,在打造国际品牌的同时,壮大自己的自主品牌。开放是一项长远方针,不能动摇,但是要合资与自主品牌两条腿走路。一条腿粗,一条腿细,并不是我们当年的初衷。

  在与自主品牌企业交流中,笔者越来越深切地感到,要发展自主品牌,除了国家政策的鼓励以外,还要唤起民众对自主品牌的认知和支持。然而,自主品牌最终是否立得住,还要在市场竞争中见分晓,市场不同情弱者。因此,自强是自主品牌立足的关键。要通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靠产品质量、靠贴心的服务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跟。

  联合开发“中国轿车平台” 共同受益

  全球化和企业的兼并重组是当今世界汽车业的大趋势。中国自主品牌“遍地英雄起四方”的草创时代越早结束越好。发展自主,要有大举措。笔者认为,改变自主品牌的草莽现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联合。终结众多自主品牌互不买帐,个个要当山大王的局面。国外一个平台往往多个车型、多个品牌、甚至是多国企业共用,开发产品的巨额费用摊薄在动辄数百万计的产品上;而中国的自主品牌一个车型几万辆,最多十几万辆,每辆车背负的开发成本之沉重,如何与国际品牌竞争?

  既然国家已经确定,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主体是企业,建议以大集团为龙头,由其它自主品牌企业用集资入股的市场办法形成合力,共同开发一个“中国轿车平台”,甚至有从小到大N个平台组成的平台系列。并且共同开发配套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总成。然后由不同品牌共用这些成果,用不同的外形和配置,生产针对市场的不同品牌的不同车型。从而降低开发成本,提升技术水平,充分吸收利用20年来通过合资获得的技术积累。

  集中开发,可以先从一个大集团内部作起。耿厂长谈到:一汽旗下有红旗、奔腾天津一汽、海马多个自主品牌,车身平台为什么就不能集中开发,实现共赢呢?当然,由主管部门或者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出面组织协调,形成中国自主品牌集约开发的全国性大布局,岂不功莫大焉。

  对于有志气、有理想、有智慧、有抱负,致力于自主品牌长远发展的优秀企业和企业家来说,“中国轿车平台”是篇大文章。

  经受欧美高标准的磨砺

  第二方面是自主品牌要坚持出口,尤其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出口,这是同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合资品牌难于做到的。自主品牌在这些国家苛刻的安全、环保标准面前,不必怨天尤人,不要知难而退,而应该视为提高自身水平的达标追求,是必须锲而不舍连续跨越的110米跨栏赛跑。

  祁玉民说,2007年,我们出口欧洲的中华轿车在安全碰撞中被一家德国机构评分很低。并且迎合炒作“中国制造有安全隐患”的那股思潮,该机构一改单纯技术测评的惯例,在报告中称,中华要达到他们的标准,其距离像“柏林墙到长城那么遥远”。但是我们把压力变成动力,由公司领导牵头,经过五个月的攻关,对中华轿车作了50项技术改进。力求作到三个负责:对欧洲消费者负责;对华晨品牌的声誉负责;对中国制造的荣誉负责。我们请这家机构对改进过的中华再作测评,被其以排期的理由推到一年之后。我们就把新车空运到欧洲同级别权威机构再次碰撞,结果取得评分在三星与四星之间的好成绩。随后,我们在法兰克福车展上公布了新的测评结果,立刻引起轰动。今天华晨手里的轿车、卡车、面包车的出口订单激增到58万辆,报价56亿美元。

  当年中国的轻纺产品出口,跨越了欧美门槛;后来的家电、计算机出口,也跨越了欧美门槛;以今天中国汽车业形成的强大制造体系和逐步增强的开发能力,自强不息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一定能跨越欧美的安全环保标准的考验,源源走出国门。到了那一天,中国自主品牌才会享受到一种“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新境界。

(编辑:黄浩)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