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奥运商机中国车企集体失语?]后续报道
上周一,本报率先在全国媒体中抛出了“汽车与奥运”的相关话题,并针对中国汽车企业集体失语奥运营销的现象进行了报道。该报道推出后,新浪网等国内门户网站纷纷给予了转载,同时奇瑞、众泰、吉利、东风本田、广州丰田、比亚迪等国内数十家汽车厂家的负责人也纷纷给本报打来电话,赞誉本报该组报道,称华西都市报汽车周刊不愧为是中国汽车行业的领跑者,同时表示他们一定会积极参与奥运营销,分享奥运盛事,让自己的产品走向世界。“华西都市报的报道,可谓是一语道破梦中人,为我们08年的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角度,奥运商机确实应该高度重视。”长城汽车宣传部的负责人高先生告诉记者。一些汽车界的资深专家也表示,奥运对汽车市场尤其是中国汽车不仅是巨大商机,更是其品牌和产品行销全球、走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机遇,错过很可惜。
厂家:专门成立奥运营销班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周本报报道了中国车企冷漠面对奥运商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众多汽车厂家老总们的神经被触动,上汽通用五菱、东南汽车、奇瑞汽车等车企开始重视奥运带来的各种商机,有的还专门成立了奥运营销策划小组,负责奥运推广活动。比亚迪汽车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在汽车行业,奥运营销不应只是大众的舞台,其他非奥运赞助企业,也应该借势进行推广和宣传,本报关于汽车奥运的报道切中实际,抓住了08年车市的热点,非常及时。他们目前也正在积极策划各种传播活动,希望能借08奥运的舞台,将比亚迪汽车的品牌和品质推上一个新台阶。同时,他们也希望更多的汽车媒体来关心奥运车市。
吉利汽车品牌中心的陈先生告诉记者,本报的报道让他们突然醒悟,并从中找到了非奥运赞助企业营销的突破口。从全球来看,奥运经济对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都有非常大的带动作用,相信08年中国汽车借助奥运的平台能跃上一个新的起点。为此,他们品牌公关部正在积极策划各种与之相关的活动。
众泰汽车品牌总监解伟也称,当初他们的产品众泰2008在命名上就是考虑到奥运的因素。今年是他们大突破的一年,公司专门成立了奥运营销策划小组,一些大手笔的非奥运赞助推广方案将在近期内推出,希望能借助奥运舞台走向全世界。
专家:本报报道对车市意义非凡
奥运营销专家、北大教授薛旭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华西都市报是第一个站出来关注非奥运汽车赞助企业的媒体,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通过对非奥运赞助企业的调查采访,在中国汽车市场掀起一场汽车奥运营销大战,从而推动中国车市的发展,体现了媒体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中国车市的影响和意义非常深远。
2008年对中国的本土企业而言,虽然是一次向全世界展示实力和品牌形象的机会,但是他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非奥运赞助企业也包括汽车企业在内,在奥运面前显得非常茫然,不知道如何把握,因此只有保持沉默。而华西都市报率先在业界报道这一新闻现象,无形之中将对这些企业以鞭策和鼓舞,中国广大非奥运赞助企业可以更多地挖掘切合自身品牌发展的营销点,只要策略得当,大家都有机会。相信在媒体的宣传和策动下,中国汽车企业不会“失语”,而是会珍惜奥运商机,将中国的汽车品牌推向全世界。记者 段旭
[他山之石]
一汽大众借奥运大打“人文”牌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汽车赞助商大众汽车旗下的一汽大众,会如何把握奥运带来的商机呢?为此,本报记者专门对一汽大众安铁成总经理进行了采访。安铁成告诉记者,在本次奥运会期间,一汽大众所做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奥运精神进行的,以各种不同的活动主题,突出一汽大众汽车的人文关怀。
安铁成称,长期以来,一汽-大众一直热衷于国家体育、公益事业的发展和推广,助力2006年都灵冬奥会冠军、启动奥运公益林,在奥运会期间,一汽-大众向奥组委提供迈腾、速腾等主力车型作为工作用车、赞助“奥运经济(北京)论坛”、赞助奥运会官方电影拍摄、一汽-大众奥运火炬传递车辆技师选拔、奥运会服务志愿者选拔、“绿色奥运 挑战2008”捷达柴油车竞赛、“奥运服务 大众护航”向奥组委递交工作用车服务承诺书……一系列与奥运相关活动,正不断加快着一汽-大众的奥运战略进展的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日益临近,一汽-大众将公益活动推向了高潮,最大限度的回报社会,展示“社会公民”的企业形象。去年7月,一汽-大众启动了“中国新未来行动”,目前已经在云南、长春2地的贫困地区捐建希望小学,还将继续在全国捐赠,捐赠共达到5所一汽-大众体育希望小学,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重建校舍并添置各种体育设施。去年10月9日,一汽-大众奥运体验场在长春拉开了序幕,以“让我们来奥运”为口号的一汽-大众奥运体验场是全国性民众参与的大型奥运公益推广活动,不仅为北京筹办奥运会工作助力,而且积极推动了奥运精神在全国民众中的广泛传播。记者 马黎明
参与奥运 自主品牌重在提升形象
——本报记者专访众泰汽车品牌总监解伟
日前,众泰汽车品牌总监解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从目前的汽车市场来看,众多非奥运赞助企业对奥运营销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误区:认为奥运只是营销的契机,采用的营销方式也是短期的、非理性化的“打擦边球”方式,而非长期的、建设性的、谋划长远的厚积薄发。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利用奥运营销获得成功的企业都是有着未雨绸缪、高瞻远瞩战略判断能力的企业,他们对奥运元素的利用也最迟在奥运会开始的三四年前就有条不紊的进行,而非在奥运临近之刻的临时抱佛脚行为。这应该对我们目前众多期望借助奥运营销的企业而言是一个警醒。我个人认为自主品牌抢抓奥运契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奥运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让员工、让顾客、让上下游的产业链伙伴都积极参与其中,而不是企业的独角戏,只有这样才能融入奥运年中,才能在无形中有所收获,收获的也许不是实实在在的现金收益,但却有比现金更重要的品牌及口碑收益;实事求是的说,自主品牌与跨国企业相比在各个方面都有差距,在利用重大事件的营销上亦是如此,所以要找出我们的比较优势。比如本届奥运会的主旨是“科技奥运 人文奥运 绿色奥运”,在目前的情况下,与跨国企业拼“科技”概念为时尚早,但可以在“人文和绿色”上做文章,小排量车可以借助“绿色”概念,针对奥运的营销活动可以针对“人文”概念,而不要一窝蜂的朝体育的竞技上延展。自主品牌借助奥运的首要任务是品牌提升,而非销量促进,不要盲目的祈求在奥运年实现销量冲高。自主品牌应该把奥运营销作为汽车品牌的一个发展战略决策来操作,在产品品质、形象宣传、品牌定位、奥运会前后的市场运作上紧密联接,始终坚持把自己的品牌核心价值最大化地传播出去,这也是品牌打造的核心。记者段旭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