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款两厢家轿大比拼(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1日 17:08  新浪汽车

  随着消费者对汽车的理性认识,两厢车实用灵活的车内空间,经济的油耗和价格优势逐渐成为都市家庭的新宠。力帆520(参数配置 图库)i、比亚迪F3(参数配置 图库)-R、雪佛兰乐骋(参数配置 图库)三款两厢车作为市场上几款符合年轻消费群体审美需求的车型,既有靓丽的外形、价钱又适中。而且力帆520i、比亚迪F3-R(参数配置 图库)作为三厢车平台下的延伸产品,不仅在在质量稳定、操控性能上有优良基因,而且在自身品质上相比三厢车又有了进一步的改良和提升。下面就对几款车进行比较,以供消费者参考。

  力帆520i比亚迪F3-R

力帆520i                         比亚迪F3-R                         雪佛兰乐骋

  动力及油耗

车型

力帆520i

比亚迪F3-R

乐骋

发动机型号

TRITEC

三菱4G15S

Twin-Tec

排量(L)

1.6

1.5

1.4

功率(Kw/rpm)

85/6000

78/6000

69/6000

扭矩(Nm/rpm)

149/4500

134/4500

128/4000

最高车速(KM/H)

186

170

155

整备质量(KG)

1155

1170

1115

最低经济油耗(L/100KM)

4.3

4.7

6.3

 
1
 

  在消费者购买中,发动机性能无疑是重中之重,而动力和油耗作为反映发动机性能的两大指标,消费者关注度显得尤为突出。

  乐骋、力帆520i、F3-R因为各自排量不一最大功率分别为69KW(1.4L)、85KW((1.6L)78KW(1.5L)。最大输出扭矩分别是128Nm、149Nm和134Nm。

  乐骋搭配的是1.4 L排量的发动机,其发动机技术来自通用。对于小车来说,既不大也不小。在静止加速时,发动机的动力输出比较强劲,尤其是当转速超过2 000 r/min接近2 500 r/min时,对于一款两厢车来说,动力还算强劲。

  力帆520i上市分别配备了力帆自产1.3L,1.6L(481Q3、479Q3)发动机和原装进口1.6LTRITEC发动机,在动力性能方面尤为突出。特别是英国RICARDO发动机公司的技术注入,力帆汽车对原先的发动机在进气系统和ECU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调节改良,提高了整车的功率。

  F3-R配备的是1.5L三菱4G15S发动机,这款发动机在国内首次使用,特别是匹配了德尔福最新一代电喷管理系统MT20U2,具有高性能、低油耗、低污染的特点。

  而油耗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性指标,受到行驶道路状况以及驾驶方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根据资料显示,乐骋、力帆520i、F3-R最低经济油耗分别是6.3、4.3和4.7(单位:L/100km).随着油价的上涨和国际能源紧张,自主品牌在经济环保性上有了进步,尤其在燃油经济性上有了作出了技术提升和系统改良。

  安全性能

  随着国内安全碰撞测试影响力的提升,汽车制造产家都不惜重金来打造具备超高安全性的车辆。现在消费者逐渐会重视整车的车架结构、钢板厚度以及安全气囊等被动安全设备方面,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绝对不能忽视车辆的主动安全性能。

  在这三款车型的主动安全性能对比当中,都相差无几。力帆520i、F3-R延续了三厢版对安全性的重视程度,常见的电子安全装备如ABS、EBD等均为常规配备;这三款小车除了时尚的外型,在安全性也十分重视。碰撞吸能车架、4门防撞钢梁、前排双安全气囊、全座椅三点式安全带、加强型车柱等都是标准配置,而力帆520i豪华配置上可视倒车雷达与发动机钢板护罩。在同级车中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值得一提的是力帆520一次性通过俄罗斯权威检测机构的安全碰撞测试,这些主动、被动安全配置都功不可没。

  F3R首创三盾式尾部设计在安全性能方面加分不少,弥补了两厢车尾部碰撞较弱的缺点。

  虽然有丰富的安全配置作为安全防护基因,但是乐骋由于碰撞试验的原因,让其在各区域的安全稳定性有所欠缺。乐骋在欧洲ncap碰撞试验中对车上乘客的保护仅仅获得了2颗星,而在北美ncap试验中又获得了5颗星的高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新赟)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查看更多枪稿雷文>>

支  持

好文章

枪  稿

雷  人

无  语

标题党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对比测试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