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汽车业急需“绿色制造”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1日 08:40  中国汽车报

  前不久,“第一届机械工业绿色制造技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指出,汽车等传统制造业作为耗能大户,如何转变生产模式、节能降耗,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不少与会专家表示,目前我国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按规划,到“十一五”末期,我国资源利用率要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2006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没有完成能耗降低4%的年度目标,加大了“十一五”后期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

  汽车制造需要“绿色化”

  近几年,发达国家掀起一股“绿色浪潮”。欧盟、美国的汽车业正在大力推广“无废弃物加工”技术,新型环保材料被大量采用。通用等汽车企业采用奥贝球铁代替淬火钢生产汽车后桥螺旋伞齿轮,节约能耗50%,成本降低40%。雪佛兰有一款发动机,43%的部分可直接拆卸,大量部件可重复利用。

  相比之下,我国在绿色制造方面所做的工作比较有限。2006年,我国未能完成节能降耗目标,汽车等传统制造业被认为是“罪魁祸首”。

  清华大学段广洪教授指出,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很快,但很大程度上是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的。国内汽车类产品尤其是零部件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附加值低,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26%左右,比美国、日本以及德国分别低22%、22%和11%。另据介绍,目前我国消耗的钢铁占世界钢铁总消耗量的30%,造成环境污染的排放物中70%来源于制造业。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单忠德说:“我国环境、能源的压力非常大。未来,我国汽车业需要掀起一轮‘绿色制造’的浪潮,改变单纯追求规模、利润的发展模式。”

  推广“绿色制造”需要群策群力

  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不久前表示,依靠先进科技改造传统制造业是科技部义不容辞的责任。科技部专门设立了“国家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为绿色制造提供科技支撑;同时大力推进“十一五”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

  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工作部副主任李冬茹介绍,2007年我国科技支撑专项经费总额已经超过13亿元,单个项目的经费可以达到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2008年的科技项目申报工作已经开展。“与节能减排挂钩的项目,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重要的共性技术和有利于产学研创新体制建设的科研项目,国家会优先考虑立项,予以扶持。”她表示。

  专家指出,现在我国各个汽车企业在改善生产工艺方面,大多是“各自为政”。从国际发展经验看,节能减排工艺创新不仅需要政府扶持,更需要联合企业、科研机构的力量,必要时还可以考虑与国外合作。

  轻量化、循环利用是今后发展趋势

  “汽车业要持续发展,必须积极研究节能减排的新工艺、新装备和新材料,推广资源节约型、能源节省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制造’工艺技术。”段广洪说。他认为,轻量化是汽车制造今后的发展趋势,但汽车在轻量化的同时要保证安全。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李亚新院长指出,汽车轻量化,新型材料的应用很关键。汽车节油有37%靠材料轻量化,40%靠发动机改进,而材料性能的提高对发动机的改进影响非常大。

  镁合金的推广应用是目前的一种发展趋势。近几年,全球镁合金在汽车压铸件方面的增长率保持在15%的水平。全球汽车镁合金压铸件由1995年的5.6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16万吨。专家预测,今后全球平均每辆汽车的镁合金用量将达到120公斤,使汽车重量大大减轻,降低汽车油耗和尾气排放量。

  循环利用、推广再制造技术也是发展趋势。段广洪说:“我们不能等到汽车报废后再考虑如何拆解、回收,而应在研发阶段就考虑。应对报废汽车进行‘绿色’回收处理,否则会产生二次污染,危害更大。”

  相关链接

  绿色制造

  自1996年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发表关于绿色制造的蓝皮书,提出绿色制造的概念以后,绿色制造日益受到发达国家的关注。尤其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关于环境管理的ISO14000系列标准后,绿色制造被认为是一种可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制造模式。

  随着环境保护标准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绿色制造将成为21世纪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绿色竞争力将成为制造业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背景下,制造业将改变传统制造模式,推行绿色制造技术,发展相关的绿色材料、绿色能源和绿色设计数据库、知识库等基础技术,生产出保护环境、提高资源效率的绿色产品。

  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已推出了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绿色计划”,甚至要求进口产品要进行绿色认定,要有绿色标志。有些国家以保护本国环境为由,制定了极为苛刻的产品环境指标来限制国外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即设置绿色贸易壁垒。 刘成芳 整理

(编辑:李重)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