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是中国车市腾达的一年,也是汽车经销商集团多品牌发展最为迅猛的一年,四川车市亦是如此。在过去的一年里,建国、置信、港宏、启阳、申蓉、先锋等汽车集团都新增了汽车品牌,一些单一品牌4S店也开始向多品牌发展。业内人士认为,经销商多品牌发展是市场的需要,在繁荣整个车市的同时,也面临三大隐忧。
隐忧
三大隐忧困扰多品牌
在汽车集团争相拿品牌的同时,车市却出现了另外一种现象:经销商库存严重、单车利润低、资金压力大。“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一位业内人士套用《围城》里面的话笑着说。而与此同时,车市上还出现了两种声音,有人认为多品牌有助于汽车集团做大做强,增强市场的抗风险能力;还有人则认为,在看到多品牌利好一面的同时,也有潜在的隐忧。而这些隐忧主要来自银根紧缩对车商资金链条的影响、新增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厂家的强势地位。
隐忧一 银根紧缩
“已经有金融公司停止了跟厂家和经销商的按揭购车合作,这对厂家和经销商开展的按揭购车有很大影响。”一位知情人士说,这其实受银根紧缩的影响。但他认为,相对于按揭购车来说,银根紧缩对其带来的影响还不是很大,但这已经传出了一个信号,金融公司已经采取措施规避市场风险。该人士认为,银根紧缩对那些依靠银行贷款的多品牌汽车经销商来说影响就会很大,因为品牌越多,战线就越长,资金压力大。如果某一品牌的资金流出了问题,整个汽车集团的资金链条就会受到牵连。
隐忧二 新拿品牌竞争力弱
经销商所拿的汽车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弱也是一大隐忧。“我们去年就没有新增汽车品牌,而看上去很好的品牌实际上也并不像外界所想像的那样挣钱。”一家4S店的老总介绍说,他们集团实际上早就意识到了汽车集团多品牌所面临的一些潜在风险,并对品牌代理进行了严格控制。“一个品牌是否值得拿下,首先要看这个品牌在现有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位老总举例说,有些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弱;有的品牌在四川扩建的网络已经非常广,在成都就有六七家,这样一来,经销商的利润实际上是非常薄的,拿这样的品牌就没有实际意义。
隐忧三 厂家的强势地位
汽车经销商多拿品牌的目的除了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外,还有一个意图就是对抗厂家,但从掌控的话语权来看,厂家还是处于主导地位,靠某品牌做大的经销商,最后还是面临新车型被分开销售的窘境。在博弈过程中,是一场较量与反较量的斗争,但从很多个案来看,厂家往往是分而治之,这也是厂家进行网络渠道扩张的重要原因,而在同一个地区一个品牌出现六七家店的情况就不足为怪了。
据悉,一个已经拿到了某品牌的汽车集团正是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最终选择了退出,目的也就是规避厂家的掌控,规避多品牌经营下的潜在隐忧。
现象
成都经销商争拿汽车品牌
去年,成都本地实力车商都在为鏖战2008做铺垫工作,除了扩张网点外,新增汽车品牌也是一个亮点。东创建国就曾在一天之内在全省开了斯柯达等三家4S店,日前,他们又相继拿下了东风日产、风神、长城、一汽大众四大品牌,目前,东创建国旗下代理的汽车品牌已经达到了22个,成了四川车界的“航空母舰”。按照建国的构想,他们期望在四川道路上跑的各汽车品牌,都有建国汽车的影子。
在建国进行多品牌扩张的同时,置信、港宏、启阳、申蓉、先锋等汽车集团也在各显身手。最近,先锋集团在已有的进口现代、长安福特两家4S店基础上,又在温江建立了4S店集群,该集群包括广本等品牌。位于南延线上的启阳汽车虽进军车界时间不长,但在去年也一口气拿下了红旗HQ3、奇瑞两个品牌,并且还将在攀枝花、达州再开两家东风日产4S店。
记者获得的最新信息显示,最近一个品牌正准备在四川扩建经销商网络,消息刚在网上公布,就有10多家经销商递交了申请书。
出路
要拿就拿优质品牌
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认为,汽车集团多品牌发展是车市发展的必然,但多品牌发展也不是一个简单问题。汽车集团应整合旗下经营的品牌资源,能共用的就共用,譬如维修、物流、备品备件中心等,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小汽车集团的运营成本。而对于银根紧缩这样的问题,贾新光认为,现在金融问题确实成了汽车集团发展的一个瓶颈,如何突破这个瓶颈,贾新光觉得汽车集团上市融资是一个很好的途经。针对汽车集团抢品牌这种现象,贾新光称,在拿一个汽车品牌前,经销商首先要从本地市场情况对所拿品牌作一个评估,最好都是优质品牌。
本组稿件采写 记者 马黎明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