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油价调整触动神经 爱丽舍新年“油”礼节能优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0日 08:03  新浪汽车

  12月25日,首批100位东风雪铁龙爱丽舍幸运用户率先成为“爱丽舍岁末‘油’礼三重喜”活动的受益者,从而在美丽的圣诞佳节得到了他们幸运的圣诞大礼——价值1000元的“燃油补贴”喜礼。由于本次活动采取循环式抽奖的方法,因此包括此次获奖用户在内的所有新购车用户仍有机会参加下一阶段的两次抽奖,从而有机会享受到目前燃油涨价后最低20000公里、最高可达60000公里的差额补贴。

  据了解,此次活动的时间为2007年12月1日-2008年1月31日。活动一经公布,便得到了众多早已准备出手爱丽舍的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前往各地东风雪铁龙4S店购车及询问详情的消费者源源不绝。相信在2008年新年伊始,将有更多的爱丽舍新用户收获这份“08幸运”。

  东风雪铁龙此时出台燃油补贴计划显然是有备而来。自2007年11月1日国家发改委上调油价,一夜之间油价上涨幅度将近10%,并有再次上调之势。尽管当下车价虽处于下调趋势,但油价的不断飙升、燃油税的有望出台,让欲购车车主又多了一分顾虑,而油耗小、节能优势突出的车型骤然风光无限,以爱丽舍CNG双燃料车为代表的清洁能源汽车开始在市场上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

  据有关专家介绍,油耗向来是消费者在选购汽车时的重要指标,在油价上涨和燃油税将实施的双重压力下,消费者除了选择油耗更低的车型或减少汽车使用频率等措施外,还可以购买混合动力汽车。但由于混合动力技术不成熟、市场普及率不高、价格偏高等诸多不足,导致消费者对混合动力汽车认可度低,普锐斯不被国内消费者接受就是最好的例证。然而,CNG双燃料车(CNG为压缩天然气的简称)弥补了混合动力汽车的不足。东风雪铁龙推出的爱丽舍CNG双燃料车,不仅满足了市场对节油经济性需求,在将来还能减少爱车在燃油税方面的支出。东风雪铁龙在市场化运作方面有着成熟的经验及模式,爱丽舍CNG双燃料车普及较其他环保轿车更胜一筹。

  环保方面,爱丽舍CNG双燃料车采用压缩天然气作为燃料,此燃料为无毒、无味、无色气体。它具有价格低、不含苯、铅、硫等致癌物质(排气污染是汽油的1/3),及工作区域无积碳、不稀释机油、发动机磨损小等特点,是比较理想的车用替代燃料。

  节能经济方面,爱丽舍CNG双燃料车使用天然气为燃料,其燃料费用低于汽油,按照天然气和汽油的热值计算,标准状态下,1立方米天然气约相当于1.1-1.3升汽油,而目前天然气的价格还不到汽油的1/2,双燃料车可节省50%以上的燃料开支。可想而知,在燃油税实施后,双燃料车不仅在油耗支出方面减少了一半的开支,在燃油税方面也将减少一半的税金。并且,将来燃油税的实施后将采用逐级递增的方式征收,由于双燃料车具有的节能经济性,在递增式燃油税征收方式中,CNG双燃料车将能节省更大一笔燃油税支出。据估计,燃油税实施后,CNG双燃料车比汽油车大约能节省50%-70%的燃油支出。另外,经济方面还体现在爱丽舍CNG双燃料车的发动机养护费用相对更低,燃烧天然气的爱丽舍CNG双燃料发动机的磨损很小,可节约50%的机油费和车辆维修费用。

  动力方面,汽车既要保证油耗的经济性,又要保证发动机动力输出功率的稳定性。爱丽舍CNG双燃料汽车经过长时间研发,不断测试和革新,在CNG双燃料技术上已取得积极进展,在清洁能源的应用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东风雪铁龙采用了先进的DGC-数字燃气混合控制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动力的衰减程度。

  早在国家提出节能减排号召之前,东风雪铁龙就开始投入资金研发爱丽舍CNG双燃料车,它除了具有节能和环保的优势外,还具有油耗低带来的燃油税支出少、动力输出稳定等诸多优点。据悉,目前在四川、湖南、湖北、新疆、山东等地,爱丽舍双燃料轿车已经成为出租车司机和不少消费者的“宠儿”,经济、安全、环保成了爱丽舍双燃料轿车在这些消费者心中的代名词。基于该款双燃料轿车在市场上的良好反响,东风雪铁龙加大了在清洁能源双燃料车上的研发推进力度,爱丽舍新款CNG双燃料轿车也有望在2008年正式推出。

  相信随着爱丽舍这样的经济实用型车型走入更多的寻常百姓家庭,将有越来越多的用户能够享受到爱丽舍带来的舒适典雅新生活。而爱丽舍“燃油补贴”计划的进一步实施,也将有更多的用户从中受益。

(编辑:赵京)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