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8将成车贷扩张元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9日 09:19  中国经济时报

  2007年央行六次加息,贯彻的总体思路非常明确,实行货币的从紧政策,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这些调整,对于抑制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也相应地提高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了房产、股市等所带来的风险,那么,这些变化对车贷又会带来哪些影响?

  车贷“扩张”?

  2007年年末,央行年度第六次调整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的基准利率,但出人意料的是,在其他各档次存、贷款的基准利率均有所提高的同时,活期存款的基准利率却由现行的0.81%下调至0.72%。

  此次调整,一年以内定期存款上调幅度较大,其中,三个月期存款利率上调0.45个百分点,六个月期存款利率上调0.36个百分点,短期定期存款利率普提而活期存款利率独降,因此,此次调整被一些分析人士称之为“非常规”加息。

  对于这次“非常规”加息,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称,由于活期存款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即期支付结算,进行调整有利于引导居民等各类经济主体更多地存放短期定期存款,在保持存款流动性的同时可以较快地得到更多的收益。

  有一点值得关注,这种调整很有可能会导致汽车信贷市场的变化。一种观点认为,央行紧缩货币政策的决心和货币信贷收缩效应会进一步压榨本不红火的车贷市场,车贷市场很有可能再次陷入困局,而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近两年逐渐放开手脚的汽车金融,已经令银行对车贷业务审核有所松动,汽车信贷将会逐渐升温。

  对于银行机构来说,大部分收入来自于存贷款之间的利息差,银行放贷越多,其收益也就越多,不过,现实情况是,央行已经对2008年有可能出现的银行信贷扩张冲动进行了预防。近日,业内就流传着一个关于各家银行打算放缓贷款的消息,而2007年末央行对存款基准利率上调幅度大于贷款基准利率上调幅度的举措更是验证了这一说法。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银行业以商业贷款作为主营业务的情况下,其收入势必会有所减少,下一步,银行很有可能通过对活期储蓄的“充分使用”自然包括放贷来提高其收益率。针对目前我国活期储蓄占全部储蓄40%-50%的现状,以及不断高涨的通货膨胀声音和房贷政策的日趋紧缩,汽车这种不断降价、又有产能过剩之嫌的大额消费商品也许是最好的信贷产品,当然,能否通过这种短期贷款获得收益,也将对银行的贷款机制提出新的考量。

  门槛降低

  有关统计显示,从发达国家成熟的金融市场来看,汽车消费金额的60%至70%都依赖于贷款。但在中国,尽管汽车已是大众消费,但由于一直缺乏完善的个人信誉系统以及过于严格的贷款审核制度,汽车信贷业务一直得不到较快发展。

  目前汽车贷款方式主要有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两种,汽车金融公司进入中国是在2004年之后,车贷市场以往这块被银行独享的蛋糕,出现了新的瓜分者。

  自1998年人民银行允许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试点开办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以来,车贷业务也曾保持较快增长。在1999年至2003年间,我国汽车信贷市场平均年增幅超过50%,但在2004年戛然而止。银行坏账、保险停滞、汽车企业亏损、经销商萧条等各种原因使得我国的汽车信贷市场受到很大冲击,车贷的门槛也相应提高,车贷业务逐渐萎缩。

  近两年,汽车市场繁荣,价格也相对趋于稳定,汽车消费信贷市场正在复苏,对车贷流程相对成熟的汽车金融公司而言,更是代表了一个机会。以国内首家汽车金融公司上汽通用为例,2007年公布的零售信贷业务就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25%,运营资产超过1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00亿元,签署零售贷款合同超过7.9万份。

  车贷市场利润巨大,银行自然不会忽视,尤其是近年来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逐年下降、房贷业务渐冷的情况下,很多银行试图利用成熟的信用卡申领机制和信用记录较好的房贷客户,杀回车贷市场,贷款门槛也在降低。像中国银行,包括政府公务人员、企业工作高层、银行内部员工、教师等申请车贷,就可以不用房产抵押贷款,付款的首付也低到两成。

  而汽车金融公司,在确保现有业务的基础上,逐渐扩大了零售信贷的范围,比如,上海通用、一汽大众等都纷纷针对其主力车型推出了无息贷款,吸引消费者贷款购车。

  据记者了解,目前市场上的优惠车贷虽然是汽车金融公司和厂家、经销商进行三方或者双方合作的结果,但资金还是来自于商业银行,很受制约。最近,这种情况有所改变,据了解,国内首单汽车证券产品——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的“汽车抵押贷款证券化信托”即将问世,该产品的发行,对拓宽汽车金融公司的资金来源和业务将是一种有益尝试。

  -本报记者 倪柏明

(编辑:黄浩)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汽车金融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