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商报·汽车导报》记者 梁 蒙
11月4日,中国汽车零部件洽谈会在底特律开幕,大连、广州、北京、湖南和天津的零部件供应商们纷纷带着自己的产品样本,到美国去进行展示。
然而,这则消息也许远远抵不上另外一则消息的吸引力,数日前,全国各大媒体纷纷转载了一则名为“德国VDA:德国在华车厂75%零部件供应商不合格”的新闻,中德国汽车工业协会(German Association of Automotive Industry)(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瓦格纳(Wolfgang R.Wagner)声称德国在中国的汽车企业75%的供应商不合格。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驻中国的高层的此番话语,无疑足以引起了太多人的注意。
存在误解
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瓦格纳双手一摊,无奈地耸肩表示这其中存在误解。“我谈到的质量,是供应商的质量,而不是产品的质量。”瓦格纳说。供应商的客户,也就是汽车企业会要求供应商满足一些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比如现在汽车行业流行的ISO16949标准,而不同的汽车企业都会按照自己不同的质量要求,在普遍的标准上添加一些特别的要求,比如准时交货率之类。按照自己的标准,客户会对供应商进行审核,如果能满足91%的标准,即是A级供应商,82%到91%是B级,82%之下是C级。德国汽车企业的统计显示,在中国25%的供应商能够达到A级标准,其余75%只能达到B级和C级标准。“B级和C级并不是不合格。”瓦格纳说。媒体的误解,就在于此。
但这并不能表示中国汽车零部件业毫无问题。大众汽车公司的数据显示,在其全球采购中中国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在全球排倒数第二。
据瓦格纳的介绍,占据75%份额的B级和C级零部件企业的问题,30%出在产品质量问题上,另外70%则出在了物流、交货期、生产流程的稳定性等等。相比于质量问题,瓦格纳认为中国零部件业的注意力,应当更多地放在管理、研发方面。在许多零部件企业中,并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现代管理制度,因此衍生出许多问题,比如:批号错误等人为因素,导致货物积压;不严密的委外生产程序,造成了库管、采购、销售等部门的混乱;制度的不严谨导致原材料堆放混乱,不能做到先进先出;生产流程的不稳定使得产品必须再三地审核,等等。
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零部件企业达到A级供应商标准产生了影响,“如果是A级供应商,他们自己就可以对生产有更大的掌握能力,整车厂只需审核他们的生产程序是否稳定即可。但如果是分数较低的供应商,他们的风险就必须要经过更多的审核来加以控制,因此整车厂会对他们一遍又一遍地检查,知道确认生产线稳定为止。”瓦格纳说。在不断的审核中,交货日期的准确性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可控,一方面会影响整车企业的生产,一方面也让供应商的成本增加,盈利减少。
在研发方面,中国企业投入过低。数据显示,中国零部件企业对研发的投入仅仅为其预算的2%,而相比之下,外国企业一般都会投入5%到10%。这使得中国零部件企业的产品限于低附加值的困囿当中,比如铸造件、锻造件、机加工件、线束、驱动轴、横梁等,带有多功能的或电子电器合成式产品很少。
寻求突破
虽然中国零部件企业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是机遇却也是显而易见的。
越来越多的整车厂和供应商都选择了中国进行全球采购。以后,中国的零部件企业将会得到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的定单。位于上海的包括汽车行业在内的全球采购中心就超过了250家,另外欧洲、北美还不断地有许多采购商到中国来进行采购。德国汽车企业在中国的采购就达到了40亿至50亿欧元,其中,大众计划每年在中国采购价值10亿欧元的零部件。“还有福特,它希望能够购买28亿美金的产品。”瓦格纳说。
因此,中国零部件企业需要做一些应变,知道如何利用这样好的机会。
“德国汽车企业非常愿意帮助中国的零部件企业发展,我们非常努力地让他们接受我们对他们的帮助。”通过派出专员进驻零部件企业,整车厂可以影响企业去提升自己的管理,使生产流程更加稳定,产品质量和交货日期得到更大的掌握。
当然,中国零部件企业更加需要的,是自己的认识和努力。“有一个北美企业在中国开办了十几个合资公司,但几年过去了,这些合资公司的处境并不见好转。因为他们还是坚持国有企业的一套,并没有向外方学习更加先进的管理方法。”全国工商联汽车配件业商会秘书长颜立兴说。
“中国零部件企业应当学习如何和客户沟通,”瓦格纳认为,“必须仔细地聆听客户的建议和意见,知道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需要自己做什么样的改变,而不是自己决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
现在,中国汽车业正在面临战略升级的临界点,零部件企业也不例外。如何研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品,在这场战略升级的战争中存活并且发展,是每个零部件企业必须思索的问题。
中国的铝制轮圈已经卖到了全世界,在这方面中国零部件企业走在了前面。但是,这是由于这个领域高科技含量较少,容易和客户沟通。“如果我们要做巡航定速系统,里面有很复杂的软件,就必须要供应商和客户之间进行非常多的沟通交流。”瓦格纳说,这里就涉及到语言和文化的问题,如果供应商不会说英语,或者德语,那这样的合作显然无法进行。如果因为文化问题产生的交流不畅,也会导致合作不会成功。因此中国零部件企业必须要加强自己和外界的交流沟通能力,将双方处于同一语境当中。
“现在,许多特别复杂的电子产品突然到中国来生产,这是由于他们的交流非常好。”瓦格纳说,但中国零部件企业显然需要整体地提升这样的能力。本文开头所提到的中国汽车零部件洽谈会,便是部分中国零部件企业所做出的努力尝试,这样的尝试理应更多一些。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