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新能源车发展正当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9日 09:49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

  嘉 宾:

  徐长明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

  林 建 清华大学汽车系高级工程师

  史 丹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室主任

  郎学红 新华信汽车营销解决方案副总经理

  从汽车改变社会到社会改造汽车

  跨国公司加大新能源车在中国的投入力度,本质上是市场发展到这个程度的结果,更深层次则是力图用自己的技术和标准来影响中国的决策者。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通用大众日产等近期纷纷宣布扩大在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投入力度,联系到最早在华推广混和动力车的丰田,这些跨国公司新能源车押宝中国,说明了什么?

  林建:人类使用汽车已经超过100年,如果说前100年汽车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话,那么从现在开始就进入了社会改变汽车的时代。

  100年来,人类判断汽车先进性的标准,主要体现在衡量汽车发动机的马力和功率上,但这种思考方式已经证明过时。

  现在看来,谁使用的能源更清洁,排放的污染物更少,谁的汽车就是最先进的,这是新的标准。

  这说明,当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后,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跨国公司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把发展的重点放到新能源汽车上,实际上也是其在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如果不着眼未来,不依靠新能源汽车做支撑,肯定走不远。

  郎学红:油价再次上涨,再次让人们认识到能源短缺的急迫性。在这大背景下,新能源车的开发应用更是迫在眉睫。

  无论是通用近期的大手笔投入,还是丰田力推混和动力车,表明跨国公司都已经看到了这个潜在危机,加大新能源车在华投入力度,本质上是市场发展到这个程度的结果,更深层则是力图用自己的技术和标准来影响中国的决策者。毕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而且是千万级的市场。就全球来看,除了美国之外,还看不出来哪个国家市场容量能够达到千万级。

  当然,印度拥有与中国相近的人口基数,但短期内印度还远远达不到中美这样的数量级。

  徐长明:毫无疑问,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今后的战略发展方向。随着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大,在能源供应上国家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预计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3亿至1.5亿辆,国家一年因此至少需要10.5亿吨原油,其中汽油用量将达到国家用油的50%以上。因此,无论是从原油成本与环保角度来看,从国家的经济安全角度考虑,都必须主动减少对国际原油市场的依存度。

  跨国公司为什么押宝中国?无非是想抢得先机。就拿通用来说,通过与上汽和清华大学合作,同时从技术、学术和政府三个层面一起入手,以获得政策以及更大社会层面上的支持。

  史丹:通用也好,大众也罢,都是市场机制下的商业公司,投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更多地是从市场的角度来做这件事。

  这需要考虑到3个因素:第一,中国不仅是潜力大的市场,而且正在现实地转化为第二大汽车市场。有人预计,2015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第二,中国面临的能源和环境压力不容忽视。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更是强调指出这一点。最后,很实际的一点,跨国公司也不愿意见到中国出现油荒的那一天,没有油了,车子当然也就没人买了。因此,寻求新能源车成为切实的出路。

  派系之争结束发展多管齐下

  原来泾渭分明的派系之争已经瓦解,欧美厂商发展混和动力,日系厂商也研究燃料电池,大家达成共识:发展新能源汽车,先从混和动力开始。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对于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性人们已经达成共识,但对具体执行怎样的技术路线和计划存在不同的认识。在人们印象中,日系推崇混和动力,欧系倡导清洁柴油,美国强调燃料电池,我国该往哪个方向走?

  史丹:混和动力、清洁柴油、燃料电池,看似技术之争 其实背后更多是标准之争和利益之争。

  现代汽车社会的竞争已经从产品竞争阶段进入技术标准竞争阶段。通用、丰田那么不遗余力地进行新能源汽车研发,就是为了树立自己行业标准制订者的地位。

  虽然普瑞斯现阶段在国内销售并不好,但通过引入普瑞斯,丰田赢得了在中国制定混合动力汽车标准的发言权,这比多卖少卖几辆车子有意义的多。

  在导入新技术方面,日本公司是吃过苦头的。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的电子技术独霸全球,但美国在克林顿政府时期,推进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日本企业却固守原来优势,没有及时转型,一下子被拉在了后面,美国巩固了科技强国的地位。

  林建:现在还不能确定新能源汽车究竟采用何种技术方式,就是因为不知道哪个最符合国情。

  即使技术成熟,但无论是氢动力还是燃料电池,发展哪一个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如何配套建设加氢站、加电站,都不是一个或者两个企业能够解决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然,将哪种新能源作为未来动力,还必须根据本国的不同资源结构,形成具有本国特点的技术路线和解决方案。比如巴西,他们植物资源丰富,因此可以大力发展乙醇汽油和绿色燃料。

  现在看来,大规模普及氢能源和燃料电池,仍需要相当长时间。

  徐长明:有一个认识必须纠正一下。在人们印象中,混和动力似乎是日系尤其是丰田的专利,欧美厂商认为这只不过是过渡技术,对此似乎不屑一顾。

  过去曾经是这样,但现在欧美厂商也坐不住了。欧洲如奥迪奔驰等纷纷宣布将以柴油混合动力技术杀入美国;通用的瓦格纳则表示,未来的5年里,每三个月就将向市场推出一款混合动力车型,最终将混和动力销售比例提升到50%。

  为什么混和动力重新受青睐,最关键的原因是,混和动力技术成本不断下降,已经成为普通消费者可以接受的商品。前段时间丰田表示,下一代普瑞斯将比老款成本下降50%。

  郎学红:从我们国家来看,新能源汽车的这几条路都在走,包括生物燃料,电动车等,多管齐下。

  为什么现在还看不清方向,其实这不能赖政府,除了混和动力能够刚刚满足商业化生产以外,其他形式的新能源技术,都还处于研发阶段。对于一个不确定的技术,当然不能盲目下判断。但是用不了多久,也就在未来1至2年时间,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的新能源车成果,甚至可以小规模投放市场,届时再确定未来替代能源战略方向也不晚。

  本土车企:扩大差距还是后来居上

  乐观人士认为,在发展可替代能源汽车技术上,国内厂家与国外终于站在了同一起跑线,我个人还是希望大家看清差距,不要盲目乐观。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通用一下拿出2.5亿美元建新能源研发中心,跨国公司在华对新能源汽车大手笔的投入,是否会进一步拉大与本土企业间的差距?

  林建: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差距,在传统汽油机时代当然存在,而且还不小。但请注意一点:汽车已经作为商品进入中国家庭,任何在中国量化的商品都有可能颠覆原来的产业格局,甚至使后来者居上。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也就是十几年前,国内家电市场充斥的都还是外资品牌,但现在看来,占据大部分国内市场的还是国内品牌。对于现阶段的自主品牌来说,发展新能源汽车机遇和挑战并存。

  虽然在新能源车上,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差距仍然存在,但远没有传统能源汽车那么大。

  国内企业也有先行动起来的,长安、上汽、奇瑞比亚迪不都已有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计划?据说长安的混合动力可与丰田普锐斯一争高下。比亚迪的“铁电池”车我没有见过,但我估计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大规模应用,更多的是出于商业宣传。

  在国家还没有明确最终采用何种新能源技术的情况下,自主企业还是应该采取跟风策略,以免落下更多。

  郎学红:新能源汽车变革是一个谁都能够看得到的产业巨变,所有的汽车企业在这一领域投入大把的资金。总的来说,自主品牌机会也不少,但挑战也很大,毕竟,自主品牌起步晚,资金、技术、人才积累都远没有跨国公司那么大。

  丰田的商品化混和动力车普瑞斯已经研发到了第三代,国内企业还只是徘徊在实验室阶段,实际上,在混和动力技术上,欧美企业也不是日本人的对手。宝马在该领域曾经向丰田寻求帮助,但遭到丰田拒绝。丰田暗示,混合动力技术的复杂程度并不像原理显示的那么简单。

  国内有厂家表示电池技术已经做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关键问题是,即使电池技术做到了第一,也不能表明电池动力车做到世界最好。这其中,如何将电池成本降下来、如何协调电池体积与容量的矛盾、如何解决燃料补给问题等等,都不是单纯突破一项技术就可以完成的。

  乐观人士认为,在发展可替代能源汽车技术上,国内厂家与国外终于站在了同一起跑线,我个人还是希望大家看清差距,不要盲目乐观。

  徐长明:国外开展替代能源研究已经有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国内也就是这几年才开始重视,但从发展速度来看,国内企业并没有输在起跑线上。

  为什么?因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起点低,走过的弯路少,因此发展速度也更快。其中,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正向产业化逐步延伸。

  另一方面,就中国国情来看,中国的能源形势、环境压力都已到了传统能源汽车不能承载的地步。在新能源车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时,本土汽车企业也有这个动力和愿望,尝试摆脱附庸关系,独立制定游戏规则。

  改变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有人会怀疑新能源车的前景,但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市场,这一点没有必要。倒退3至5年,有谁会想到本土汽车业发展得会如此迅猛?也许再过三五年,我们会认为现在的自己太保守。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迫切性,但即使从全球使用情况来看,也只有美国销售混和动力车比例多一些,这是否有些雷声大,雨点小?

  郎学红: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与消费者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为“环保节能”买单有关。

  毕竟,新能源汽车刚刚起步,现阶段综合使用成本还高于传统汽车,即使在发达国家,如果没有政府补贴支持,新能源汽车也很难跨过高成本这个障碍。因此,政府应该及时出台财税政策支持,降低消费者的用车成本。

  在这方面,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例如,为了改善环境质量,香港特区政府拨款32亿港元,鼓励车主更换高污染车辆;法国政府给予每一辆电动汽车1.5万法郎的补贴。在改变观念、导入新事物的过程中,政府必须有所为。

  发展新能源车,技术已经不是问题,跨国企业都有相对成熟的技术,近期也已经取得相当突破。瓦格纳表示,5至6年后将可以实现燃料电池商业化。现阶段新能源接受程度低,另外一个阻碍是市场化,关键是要转变观念。许多人会怀疑新能源车的前景,但是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市场,这一点却确实没有必要。倒退3至5年,有谁会想到本土汽车业发展得会如此迅猛?也许再过三五年,我们会认为现在的自己太保守。

  徐长明:虽然丰田普瑞斯也在国内上市,但销售情况并不算好,为什么?一方面是价格仍然曲高和寡,另一方面是民众的汽车消费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产量少,价格当然降不下来;价格高,产量也提不上去,如何破解新能源汽车高成本之痛,关键在于政府。

  也许是认识到这一点,政府已经开始有所动作。财政部一位发言人近期表示,将通过完善财政制度,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资源综合利用率高的产业发展。这表明,国家将在财税制度上向新能源汽车倾斜和补贴。

  林建:在混和动力日渐成熟的情况下,用不用、怎么用混和动力?已经不是技术,而是一个观念问题。当然,如何应用相比更加复杂的氢动力和燃料电池等,就已经超出技术范畴,而是一个社会课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个人预计在中国得到普及,需要30年。

  普及之路不可阻挡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新能源汽车如果得到大规模普及,将是对目前产业结构和分配利益的一次洗牌。目前势力庞大的既得利益者,如石化巨头等,是否会从中作梗?

  林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上世纪50年代,喷气客机技术已被熟练掌握,但美国当局从延长已有生产设备使用周期考虑,仍然使用过时的螺旋桨技术。但在推广应用新能源技术上,却很难再发生这种情况。

  早在2000年,瓦格纳在发布氢动力1号的时候 就已经提出了这个敏感问题。瓦格纳当时表示,新能源汽车不会损害现有石油巨头的利益。

  为什么这么说?任何一个个体,都没有能力去重新建设满足社会需求的庞大的加氢站或者是加电站。加氢站所需要的技术和成本,比加油站高很多。最现实的可能是,在现有加油站基础上改造完成。这样一来,石化巨头仍然可以把持现有的垄断地位。

  郎学红:推广应用新能源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不是一两家公司就可以左右的。大家都已经认识到,化石能源总归有限,环境压力刻不容缓,不发展新能源,出路何在?当然,最好的办法是用市场化机制来激励和调节能源使用方式,避免行政命令或者是号召。

  史丹:中石油,中石化,企业实力再强大,也不会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步,毕竟它们是国家的公司。从另一方面讲,国家也不会容许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