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打好产能过剩预防针 上马新能源车也要准生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30日 16:31  参考消息·北京参考

  从下月开始,要进入新能源车生产领域的汽车企业,需要在经过比轿车项目审批更严格的新能源车项目审批后,方能拿到项目上马的“绿色通行证”。为了防止未来可能出现的新能源车产能过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本月底正式向社会发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并宣布从今年11月1日起实施。业界分析指出,《规则》的出台,令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实现了有章可循,也更利于规范目前良莠不齐的新能源车投资项目。

  - 炙手可热的新能源车

  毫无疑问,国内近年来兴起的新能源车热潮,是推动主管部门迅速出台《规则》的最大动因。由于在传统动力汽车生产领域,我国与国外汽车企业在技术上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多数本土汽车生产商希望在新能源车项目上能尽快实现“与国际接轨”。因此包括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奇瑞吉利在内的几乎所有本土车企,都开始下大力气投入新能源车项目的研发和商业化尝试。

  记者从上周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开幕的“第五届北京国际节能环保汽车展”现场了解到,参展的多数本土汽车企业都明确表示,未来两三年将推出包括混合动力轿车、纯电动汽车和甲醇动力轿车在内的新能源车量产计划。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欧阳明高预计,未来两三年,纯电动车商业化后的市场前景将非常可观。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副院长张彤博士告诉记者,在本届节能环保汽车展上首次亮相的华普海锋甲醇动力轿车,明年即可实现量产,主要销往山西和陕西等区域市场。而首次携杰勋混合动力车和奔奔甲醇车参展的长安集团,则宣布将在明年下半年量产混合动力轿车。此外记者从场外了解到,比亚迪油电双模动力车、力帆混合动力轿车都计划在明年投产。

  - 投资准入有15道门槛

  国内知名汽车行业分析师贾新光指出,国内汽车企业踊跃投入新能源车项目的研发及商业化尝试,是顺应国家“节能减排”大政方针之举,应该鼓励企业在多种新能源途径上去探索。贾新光认为。新近出台的《规则》提高了新能源车的准入门槛,对于部分已经参与新能源车研发的中小企业而言,如果不寻找强有力的整车厂“联姻”,就很难取得项目“准生证”。

  记者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获悉,新发布的《规则》首次明确了新能源车概念(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与此同时,《规则》对企业上马新能源车项目设定了15道“准生”门槛,其中最引人注意的一项是,企业需要至少掌握新能源汽车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及控制系统三者之一的核心技术。

  此外,企业即便取得了新能源准入资格,仍需在商业化阶段接受主管部门监管。根据《规则》规定,新能源汽车发展分为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技术阶段。起步期产品只能进行小批量生产,在批准的区域、范围和条件下进行示范运行;发展期产品允许进行批量生产,但也只能在批准的区域、期限和条件下销售、使用;成熟期产品则与常规汽车相同,在销售、使用上也与常规车辆相同。

  - 应鼓励新能源车消费

  贾新光表示,目前自主品牌企业还没有成熟的新能源车,新能源车的前期投入很大,风险高,需要有国家资金(前期投资)或税收政策(后期购买)的鼓励。他预计,未来有望落实的燃油税政策,将在很大程度上对新能源车的研发和商业化起推动作用。

  资深车评人、《中国汽车要闻》主编钟师车则撰文指出,在严格控制行业准入门槛时,更需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新能源车的消费。钟师认为:“在企业取得新能源技术上的突破并实现商业化后,政府再通过优惠税率来支持终端消费者购买。这种激励机制相对公平和公正,因为只有做得最好的企业才能率先得到市场回报,没出成果的企业就得不到市场回报。”

  (北京参考记者 杨小林)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