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打造多元汽车人才培养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6日 08:34  东方网-文汇报

  伴随着国内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一场“汽车人才大战”已缓缓地拉开了序幕。目前的市场需要怎样的人才?应采用怎样的模式对其进行培养?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国内高职院校该借鉴哪些成熟的经验?……这一系列话题成为了2007高等职业教育论坛的讨论焦点。

  中英汽车人才培训存在差距

  和国内相比,英国高职培训模式显得更为科学。在下午进行的汽车高职教育主题研讨会上,从苏格兰曼泽维尔学院汽车系主任罗伯特·麦克米兰的主题演讲中,便可见一斑:“我们分不同阶段,制定最适合学生的培养模式。14岁到16岁为一个年龄段,16岁后进入更高层次的3年半培养阶段。学生可边修课,边进入企业实习。”

  当被问及学生学习与实习的时间比例时,罗伯特说,进入高层次职业教育阶段,学生每年进行为期8周的课程学习,其他时间进入企业,获得实际技能。不同于国内学习、实习截然两分的方式,曼院采取实习、上课间隔进行:实习一月后回校进行一周的学习,然后再回企业实习一个月,依此循环。“这样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把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学期考核时,我们同样把笔试与操作相结合,使学生能迅速成长为成熟的劳动者”,罗伯特说。

  “英国汽车协会模式”值得借鉴

  作为苏格兰最大的高职汽车学院,曼泽维尔并未以“老大”自居,它与威尔士、北爱尔兰的职校汽车学院建立联系,组成学校联盟,共享资源,获得“1+1>2”增值效应。罗伯特在接受采访时说,一直以来,包括曼院在内的各职校汽车学院联盟长期与英国汽车协会(Institute of Motor Industry)保持联系,双方经常互通有无。

  记者在茶歇间隙找到了英国汽车协会认证部总监斯蒂芬·朗沃斯。原来,作为全英唯一汽车专业技能和证书认证、评审、颁发机构,英国汽车工业协会经常与汽车学院联盟联系,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和需求,不断调整、制定更符合市场规律的标准,帮助学院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学生。这被斯蒂芬戏称为“英国汽车协会模式”,但在国内却尚未形成气候。有专家提出,如果能借鉴英国汽车协会模式,高职汽车人才的培养将更有成效。

  不拘一格培养汽车人才

  讨论环节中,有专家指出: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中方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但中国学生在海外获得的学位文凭,能否获得国家教育部认可,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前提性问题。

  对此,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的陈永革教授表示,据其掌握的第一手信息,目前企业普遍更看重高职学生的技能证书,而非毕业文凭。“不夸张的说,如果获得了营销认证资格证书、汽车维修工程师证书,或诸如此类,且具备了相应的技能,企业可能并不关心你是否已拿到毕业文凭”。

  可以预计,随着国内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汽车人才的需求量将呈几何级数增长。但反观国内汽车教育现状,仅以上海为例,设有汽车专业的高校仅同济大学、交通大学和工程技术大学等,其以工程设计为主要培养方向,无法覆盖营销、物流、维修等汽车产业链其他环节。从长远角度来看,高职汽车学院将成为国内汽车人才另一块培养重地。

  “也许,不拘一格拓宽培养思路,借鉴成熟的国外培养模式,是国内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陈永革教授如是说。

  本报记者王乐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