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内汽车企业不该缺席智能交通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6日 08:18  第一财经日报

  对于整个汽车行业来说,智能交通也许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只有意识到智能交通的重要,深入研究,多方合作,才能在全球汽车产业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10月13日上午,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没能挡住人们参观“智能交通展览”的热情。正在举办“第十四届智能交通(ITS)世界大会”的北京展览馆,依然聚拢着不少的“人气”。

  本次大会自10月9日开幕,超过200场大大小小的论坛,长达5天的展览,为人们展示了全球智能交通的方方面面。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举办的规格最高、国际化程度也最高的智能交通大会。”一位大会主办方人士说。

  遗憾的是,作为首次在中国举办的智能交通世界大会,除了一汽、长安和奇瑞以外,绝大多数国内汽车企业缺席。

  智能交通之妙

  “哪怕是仅仅全面实行了导航系统,汽车司机上车后,就可以直接按一个按钮,然后下载已经存储的目的地,轻而易举地驾车到达。”

  “当然,他还可以用无线的方式下载更新。这样成本不会很高,而且还可以告诉你车现在在哪儿,将要去哪儿,还有道路上的一些情况等等。”

  这就是本届大会上相关专家为我们描述的智能交通应用的一个场景。

  美国Ygomi集团主席Russell Shields认为,最近几年,对ITS系统发展和变化作用最大的一个领域,就是汽车电信服务系统技术水平的提高。这是一个曾经几乎不存在的领域,但现在它已经扩展到了交通信息技术领域的方方面面,而且几乎在所有的汽车上,都安装了导航系统。

  一位外国政府官员谈到,利用信息技术,人们希望建立起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人类社会需要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而且使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更加先进的管理,使用ITS缓解道路的拥堵状况等。同时,我们不仅要创造最安全的交通运输环境,而且要保护生态环境。另外,我们也要进一步加强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来为驾驶者提供尽可能多的有关信息,以减少传统方式没有办法解决的一些交通风险。

  国内车企大多缺席

  与其他任何一个国内汽车展相比,本届智能交通大会的展览都显得非常平静。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日本本田和日产都在作为主场馆的2号馆占据了显著位置;而丰田在12号馆占据更大的展位,在ITS技术展出与演示的同时,还展出3辆展车。

  另外,还有松下、东芝、三菱、日立、NEC、富士通、电装、爱信、住友等多家著名日本公司出现在展会上。显然,作为亚太地区承办的智能交通大会,日本企业没把自己“当外人”。同时,还有来自欧洲的博世、西门子等大型企业;而国内只有海信一家较大的传统家电企业,以及清华紫光等著名校办企业,其他多为中小型IT企业或科研院所的企业。

  一位主办方人士谈到,自1995年举办第一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以来,每届大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一个国家的实力,主要的汽车企业都不应放过这样的机会。

  “大家都在为眼前的市场打得不亦乐乎,谁还顾得上‘智能’呢?”某汽车企业技术人员认为,这也反映出中国汽车产业的真实状况。

  目前,由于能力所限,中国汽车企业对汽车本身的专注,远远高于对其他相关事务的关心。正如一位来自欧洲的代表所说的,在汽车方面,它们的高科技可能还是非常孤立的,汽车和汽车之间的技术融通并不是非常的通畅,它们是比较孤立的高科技个体。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智能交通世界;汽车企业将是在智能交通环境下的竞争。如果不能发现自身问题,及时赶上国际同行前进的脚步,中国汽车企业还将处于被动。”一位与会人士提醒说。

  抓住历史的契机

  上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抓住了石油危机的契机,以节能的小型车满足市场需求,使日本一举成为世界汽车强国,并涌现出丰田等全球性汽车公司。

  而上世纪90年代,韩国企业顺应了汽车小型化的趋势,将汽车出口到世界各地,令韩国跻身世界汽车强国之列,也让现代汽车等公司脱颖而出。

  在本次大会上,中国交通部副部长翁孟勇谈到,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不仅是规模的扩充和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技术创新和科技含量的提高。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运用现代信息通讯等高新技术,智能交通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就是其中之一。

  汽车产业的发展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如果汽车企业仅仅把目光盯在汽车产业规模的扩充和数量的增加上,何以赢得未来?

  现在,对于整个汽车行业来说,智能交通也许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家大都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因此,中国企业只有意识到智能交通的重要,深入研究,多方合作,并在其中确立自己的比较优势,才能在全球汽车产业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张宇星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