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家卡丁车场1985年出现在深圳,但10年后北京的顺义才建起一座卡丁车场。据中国汽联提供的数据:最火爆的时候,中国共有近100家卡丁车场。
如果在Google键入“卡丁车”搜索,可以查到285万条有关文字,但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有关“跑跑卡丁车”的电脑游戏;如果键入“中国卡丁车场”却只有25900条。至今在互联网上还能查出北京有7家卡丁车场,它们是:老美跑车城(丰台区花乡世界公园对面)、飚程(大兴县魏善庄)、赛纳威尔(海淀区西三环中路1号)、佳宾(丰台区花园乡六圈村世界公园北侧800米)、顺翔(顺义县朝白河畔橡皮闸东侧)、安迪(朝阳区展览南路1号302总站)、庄周(怀柔牛栏山环岛东北),其中可供比赛使用等级的赛道就有三家。不过,这些赛道如今全部荒废。北京目前的情况是只有一条私人修建的卡丁车场,但由于赛道太小,无法供比赛使用。
当时在深圳、北京之后,接着是沈阳、天津、唐山、上海、贵阳、太原、西安、武汉、三水、珠海……纷纷出现卡丁车场,大有燎原之势。中国汽联统计,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共有30支车队、130位车手。这些车手来自两岸三地,并涌现出程丛夫、江腾一、马青骅、陈旭等一批知名车手。可是,卡丁车场的主人一开始并没有将普及卡丁车运动作为使命,圈占土地、风险投资、资金转移为车场的主要功能,有些赛道随着政府土地使用权的回收而消亡,有些越来越远离市区,最终因无法经营而倒闭。目前能维持下来的卡丁车场主才是开展这项运动的精英,而这些现存车场大都集中在广东。
当时卡丁车在全国一拥而上的原因,也是有些人看到赛车运动的超前性,认为只要坚持下来就能赚到第一桶金。但赛车运动的“烧钱力度”超过国人的承受能力,而中国的赛车市场却持续低迷,卡丁运动最终成为曲高和寡的少年体育运动。
中国汽联前主席石天曙在任时曾说,全国建100个卡丁车赛道,正式注册的车手,加上业余选手也有三四千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这项运动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但就在他2006年离任的时候,仍没有看到卡丁车市场在哪里。
卡丁运动为何受阻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采用计划生育的国家。每个城市家庭只能生一个孩子,也使得唯一能支出体育消费的家庭不会将钱放在给孩子带来危险的赛车运动上。而且参加赛车运动的都是男孩子,而“一个孩子”生育政策也使得可以参与的人群被迫减半,从而也就客观造成了赛车运动很难在青少年中找到知音的现象。如今,人们可以看到很多青少年迷恋电脑赛车和奥迪拼装赛车,喜爱观看赛车比赛,但就是没有人愿意去到真正的赛道上去开卡丁车。以北京为例,卡丁车可能是青少年只能在书上看到的稀罕物,其罕见程度甚至超过了F1赛车。
参赛费高是另一个阻碍这项运动发展的原因。中国最早开展卡丁车运动时,经手中国汽联买到的意大利名牌卡丁车为4万元,相当一辆微型轿车的价格。而且,赛车只是开支的第一步,接着是轮胎、油料和零配件的消耗和不菲的参赛费、住房和旅费。如果要想成绩提高,还需要雇用技师和教练。一年参赛下来,开支20多万元是很平常的事。
赛车运动在中国没有延续性,使得家长不愿意在卡丁车上投资。谁都知道,卡丁车是F1的摇篮,但中国没有形成方程式赛车运动的阶梯,最初参加卡丁车赛的车手都遭遇到断层,有些人只能去参加房车赛或者拉力赛来维持自己的运动生涯,而真正坚持走正统方程式道路的人甚少。
赛车运动在中国属非奥项目,在国家政策上并没有任何“倾斜”,优秀赛车车手并不能进入大学学习,因此被家长认为是没有前途的项目,这就造成了中国赛车运动的恶性循环。
中国A1车队在2004年选拔车手的时候,中国汽联承认,能够获得资格的人全国只有12人,但真正能够驾驶A1赛车的人只有3人。这个数字比中国的宇航员还少。由于国情原因,卡丁车比赛的承办费在中国并不便宜。一场比赛中国汽联开价25万元,但推广价值极低,几乎没有厂商愿意赞助,因此比赛逐渐萎缩。据国家体育总局机关报《中国体育报》报道,如今有意参加卡丁车全锦赛的队伍在10支、80人左右,相比最鼎盛的规模已是大大萎缩。中国卡丁车运动已经成为阳光照不到的角落。
谁还在跑卡丁车
卡丁车是美国一位工程师发明的运动,于1940年在东欧大力推广,50年代末才在欧美普及并迅猛发展。美国人将卡丁运动称为“GO KART”,而欧洲称为“KARTING”。欧美各国都有不同的卡丁车制造标准,后来加上日本人的加入,世界卡丁车市场更为混乱。卡丁车竞技组织形式也十分松散,车辆规格和比赛规则也不统一。为了统一标准便于管辖,使卡丁车运动在全世界推广起来,1962年由国际汽车联合会当任主席巴莱斯特创议成立了国际汽车联合会卡丁车委员会,负责在世界范围内普及、促进卡丁车运动,监督实施统一的规则和技术标准,简称CIK-FIA。同时还通过了一项决议:Fl方程式赛手必须通过卡丁车洲际比赛,并获得相应的等级分,才有注册资格。
经过近16年的演变,在1978年卡丁车委员会经改组成立了国际汽车运动联合会新的卡丁车委员会,当时会员协会只有15个。从那时起,卡丁车运动有了很大的改变,形成了现代卡丁车运动,使卡丁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使其成为了培养现代汽车运动、尤其是方程式赛车车手的基础和桥梁。目前,每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参加各类卡丁车活动的人数已达8000万左右。
1997年10月,国际汽车运动联合会根据全世界卡丁车运动的发展状况,经代表大会一致同意,将国际汽车联合会卡丁车委员会更名为世界卡丁车联合会。中国最早一家卡丁车场上世纪80年代出现在深圳,但中国的卡丁车“正史”以1995年10月中国加入国际汽车运动联合会世界卡丁车联合会为起始。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有关方面也动用了一些政府资源推广卡丁运动。甚至还偷换概念列入“全民健身”计划。中汽联与有条件的学校联系,争取将卡丁车列为体育课内容。团中央少工委共同举办全国少年卡丁车锦标赛,力争在全国青少年中大力推广卡丁车运动。可是,坚持下来的却只有家长自己投资培养的少数车手。北京的程丛夫和上海的江腾一就是杰出的代表,他们的父母也为孩子参赛投进了上百万元资金。巨大的投资已经制约卡丁运动的发展。
中汽联在条件成熟以后,也开始减负行动。2004年,全国卡丁车锦标赛中特意增设8~12岁少年B组,并在每站赛前组织少年组培训班。卡丁车车架、发动机、燃油、机械师全由组织者免费提供,还给参加培训者提供路费。现年15岁的珠海试验中学学生李京涛就是这个减负计划的受益者。他参加全国锦标赛两年,已经取得了国家少年B组冠军。他的偶像不是阿隆索、莱科宁,而是程丛夫。像李京涛这样的车手在珠海有三位。如今,李京涛已经准备升入康巴斯方程式比赛。
去年在AGF方程式锦标赛首站比赛中赢得冠军的北京车手朱戴维也是刚刚从卡丁车毕业的车手,日前被某媒体评为“中国最具潜质的车手”。获得这个提名的人选也只有两人。程丛夫的父亲日前对记者表示,与程丛夫当年同龄的孩子,成绩都不及程丛夫,而且所开的车型也相差很多。他对中国赛车运动的前途非常担忧。
中国卡丁运动的再认识
深圳极速赛车场老板简建正,上世纪80年代在深圳香蜜湖建赛场起家,在粤、港、澳赛车圈内相当有知名度,是国内经营最好的车场。2004年,简建正与中汽联达成了承办2005~2007年全国卡丁车锦标赛的协议,但支撑仅一年就入不敷出,去年向中汽联提出放弃。中汽联前负责卡丁车项目的官员潘志杰总结说,卡丁车刚引进我国的时候,中汽联就想用最短的时间赶上世界水平,在赛道标准设计和卡丁车引进上,完全按照世界最高标准。比如前几年,我国引进的200辆卡丁车,每辆4万元,而国产的只有1万多元。由于标准过高,费用过多,给卡丁车俱乐部和车手带来很大负担和压力,反而影响了这项运动的发展。
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仅靠降低卡丁车“门槛”来普及卡丁运动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正是为什么中国汽联苦苦找不到突破发展瓶颈的原因。如今,卡丁运动再次被推到中国赛车运动发展前台。从2007年开始,中国将开始CCC中的华赛方程式、中国方程式公开赛、AGF方程式系列赛和FRD经营的超级劲爆赛(原C1挑战赛),所设项目从威速方程式、康巴斯方程式、华赛方程式、AGF方程式到宝马方程式、雷诺方程式和亚洲F3。这么多初中级方程式的上马,使得国内的车手资源再度吃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刚刚收购CCC推广权的华赛公司和承办中国方程式公开赛的M3公司都不约而同地想到推广卡丁车。AGF也有意识地在现有卡丁车手上下功夫。中国A1车队的组建、中国承办美国冠军方程式比赛,都希望中国能尽早出现可以参加高级方程式比赛的车手。如今,中国A1队选用了荷兰华裔董荷斌,目前有关方面还在寻找能够参加冠军方程式的车手。华赛日前在北京举行的媒体发布会上,为中国培养F1车手勾画了一个到2011年的宏伟蓝图,其中培养卡丁车手则是这个计划的基石。中国新任汽摩中心主任严建昌刻苦解读什么是“赛车文化”?其实答案很简单:围绕中国赛车运动的一切活动,都是赛车文化范畴,包括人们对赛车运动的关注。英国前F1三度世界冠军斯图瓦特去年在上海F1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中国跟很多国家一样,对赛车运动缺乏激情。解决这个问题也要从卡丁车开始。”
如果中国赛车运动的新一代领导将卡丁车的发展问题解决好了,中国赛车运动才真正迎来了春天。
7岁儿子的赛车梦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童年梦想,而我的儿子却偏偏是梦想成为一名赛车手,这让我们这个普通家庭觉得有点像是天方夜谭。不过,稀里糊涂中刚刚满7岁儿子刘文龙竟然入了赛车队,搞得夫妻俩三天两头泡在赛车场。辅导孩子学习已经很辛苦了,现在又因为赛车把我们的周六、周日全被占用了,父母成了他的“跟屁虫”。话说回来,谁不知道赛车是烧钱的,可现在哪里有时间去琢磨呢?
接受赛车的学前教育
眼看着儿子一天天进步,父母不知有多开心,将来的事儿,走一步再说一步吧。至于儿子为什么会迷上赛车,可能只有我这个做父亲的才最清楚。
珠海是中国第一座拥有赛车场的城市,也是最早开始赛车运动的地方。作为一个珠海人又从事着与车相关的行业,对于赛车的兴趣也是由来以久。那时但凡赛车场有比赛进行总会带上我两岁的儿子去,想让他听听赛车的轰鸣,感受一下现场的气氛。当时,妻子还担心,赛车这么大的噪声,会不会震坏小孩的耳膜,但看着小家伙的兴奋劲儿,看来我们的顾虑是多余的。儿子小龙龙是否在这个时候开始对赛车有了兴趣,我们也不敢肯定。
不过,龙龙3岁那年,幼儿园老师就向我反映,龙龙喜欢画一些类似肠子的画,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细问龙龙才知道,他画的是赛车场的赛道。从此,龙龙便成了这所幼儿园内画赛道的“职业”画家,好多小朋友都请他留下墨宝。回到家里,龙龙还经常拿着小玩具车在画好的赛道上“走线路”,一走就是几个钟头,雷打不动,完全进入忘我的境界。当时我们都纳闷,他懂得什么?他在研究什么?难道,这小家伙长大以后想成为一个赛道设计师?
与卡丁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6岁的一天,我们带儿子去公园玩,一处小型高卡车场吸引了他,坐上去一试,刚刚够得着油门和刹车,龙龙很兴奋,一开就是半个小时不肯下车,直到最后把高卡车开翻个,才肯罢休。那次之后高卡车的安全性被我们否定了。
随后,带龙龙去卡丁车场的念头油然而生,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次卡丁车场之行,却让他苦苦地等待了半年多的时间。
原来,按照最小的座椅距离调校,他的脚不够长,够得着了油门,就够不着刹车,够得着刹车又够不着油门。车场的邓总耐心地鼓励小龙龙:“至少还得等一年,回去好好喝牛奶。”龙龙哭了,伤心地哭了好长时间。从那时起我们发现,龙龙吃饭非常自觉,每天晚上主动要求喝牛奶,经常问我:“爸爸,我想再去试一试卡丁车,行不行?”搞得我们哭笑不得,难道,这小家伙真的下了“小”决心?
一转眼,半年时间过去了,龙龙也在幼儿园“毕业”了。正当一家人准备为龙龙进入小学做准备时,一个朋友出现了,她就是2006年全国卡丁车锦标赛冠军李京涛的妈妈。在无意中聊到我想给龙龙买一辆卡丁车时,她告诉我,凌健可能有一辆车要转让,让我联系他。凌健是个赛车界的热心人,一听有孩子喜欢卡丁车,又见龙龙很有灵性,就爽快地答应了。不过,不是卖车给我们,而是让他先试试,看看有没有天分。就是这一试,刘文龙便从此步入属于他的卡丁车世界。
凌健将儿子凌聪当年160cc的100号卡丁车交给了龙龙,还把凌聪小时候穿过的赛车服、脖套、手套送给他,车场的邓总又给他一个普通头盔、头套。就这样,龙龙很开心,每次用完都洗干净,像得了几样宝物似的。后来,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在香港给龙龙买了FIA 认证的Arai专业赛车头盔和sparco赛车护甲等装备。从此,龙龙在场上和成人混合跑,我们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龙龙进步很快,每次下场练习,都会用去一个下午的时间,每次下来,衣服全都湿透。很快,卡丁车场业余选手都被他甩在后面,他以年龄最小、进步最快而备受关注。一次,凌健偶尔去卡丁车场,看到龙龙在练习,经常看着看着发呆。后来圈内的朋友猜想,他看到场上的龙龙,可能是联想起当年的小凌聪了。
儿子的幸运
说实话,龙龙很幸运,能够和李京涛、凌聪同属于一个车队,一起同场切磋,练习攻守。要知道,14岁的李京涛、11岁的凌聪都是全国卡丁车锦标赛年度车手总冠军和亚洲分站赛的冠军,经历过大小50多场赛事,有着丰富的经验。龙龙非常珍惜和两位哥哥的每一次练习,而每一次练习,都会让龙龙成绩突飞猛进。而且,龙龙一旦表现突出,两位哥哥就会竖起大拇指说:“龙龙,你太酷了!”搞得他云里雾里的。龙龙还经常得到赛车界名人的指导和教诲,照亮他成长的每一步路,龙龙的幸运,让我这个喜欢赛车的父亲都觉得自己有点生不逢时。
迷上赛车并没有影响龙龙的学业,相反还大大地促进了学业。如今,因为赛车,龙龙的学习更加努力,期末考试数学99分、语文100分、数学竞赛第3名、被评为三好学生……他在学业与赛车之间做了很好的安排。
赛车界专业人士对我说,龙龙6岁半就进入卡丁车赛,是国内目前年龄最小的卡丁车手,年龄上绝对有优势,加上他的赛车天分,父亲对他的赛车未来也十分看好。在赛车界,没有什么人会轻易小看一个迅速成长的孩子,尤其是方程式赛车领域。在国外,这么大的卡丁车手是千里挑一,而在中国,7岁到15岁的小卡丁车手不足20个,比宇航员还缺。同时,近年国内和亚洲的各类赛事数量和质量正在不断上升。到我儿子准备冲着更高的比赛走去的时候,中国的赛车环境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2007年,龙龙将参加全国卡丁车锦标赛和亚洲锦标赛,真正的人生挑战才刚刚开始。车手是中国赛车运动的根基,中国赛车运动的后备人才奇缺,它需要越来越多像龙龙这样的小车手的加入。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