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碰撞试验与车险挂钩 能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8日 10:22  中国汽车报

  本报记者 贾 翔

  前不久,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汽研中心)签署了一份战略合作协议。今后,人保将逐步把车辆碰撞试验的评分结果与车险费率挂钩,碰撞成绩好的车型,费率可能降低,反之则上升。

  据悉,欧美不少国家早就采取了类似做法,不仅可以令保险公司规避风险,也在客观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消费者的购车倾向,使之偏好于选择安全性能好、安全装备多的产品。

  那么,如果这种做法推广开来,对消费者会不会产生作用呢?

  消费者购车几乎不考虑车险费率

  去年买了辆三厢福克斯的小徐和记者同岁。当记者向他询问,如果保险费率不同是否会影响购车选择时,他没有直接回答记者的提问,而是和记者谈起车险。他说:“新车的保险没有选择余地。如果想获得购车优惠,就必须到经销商指定的保险公司上保险。而且,新车基本上都被要求上全险,没有什么选择余地。”

  换言之,目前消费者购买市场上销售的大部分新车,如果想要获得厂家、商家的种种优惠,就必须牺牲对保险公司的选择权。即便个别保险公司的车险费率有所不同,在购车的第一年,也会因为被要求上全险而体现不出来。

  “今年,我就换了一家保险公司。”小徐说,“因为头一年没出险,记录不错,而且我对投保项目进行了选择,所以今年我的保费就少了很多。”小徐给记者算了笔账,第一年上全险,共花费近6000元钱,而今年换保险公司,减了几个保险项目,保费就降到3000多元。“购车价格上的优惠得看厂家和商家的活动。去年买车时,车商给我优惠了6000元,而保费的优惠就得看出险记录了。”小徐说。

  这番介绍可能仅仅是小徐自己的感受,但却很具有代表性。对于众多汽车消费者而言,买车时很少会考虑到车险费率的高低。因为,新买的车没有选择余地,而老车则主要看出险记录。这说明,目前车险费率的高低对个人购车选择基本上不会产生很大影响。

  那么,汽车碰撞试验与保险挂钩,这一在国外早已逐步成熟的做法,难道在国内就起不到什么作用?

  测试结果能悄悄影响消费趋向

  如果要业内人士回答上面的问题,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看看国外的做法,我们就能理解了。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是一家由80多家经营汽车保险的美国财产险保险公司,共同参与组建的汽车安全测试机构。由于是非赢利性汽车安全碰撞测试机构,同时没有任何政府和汽车公司的背景,他们具有很高的独立性。因此,其汽车碰撞测试结果和结论往往成为美国各大保险公司制定不同车型保险费率时的参考。英国的“保险安全修理研究中心”,日本的“汽车损害研究所”等都是类似机构,其做法也类似。

  可见,保险行业组建的这些汽车安全测试机构,通过向公众公开汽车安全试验的经过和结果,告知公众哪些车更安全,哪些车不太安全,为消费者提供一个选车依据。同时,保险公司根据试验评分结果,对不同成绩的车型给予不同的保险费率,在经济上进一步影响消费者购车。据介绍,经过多年努力,国外消费者和厂商对这些机构公布的测试结论都很重视。

  不过,目前对中国消费者而言,保险公司主导下的汽车碰撞试验仅仅局限于宣传意义。汽车安全测试机构的独立性,带来了测试结果的中立性,对目前各种测评满天飞的汽车市场很有影响力。消费者在无法辨别各种测评真实性的情况下,对于具有明显中立背景的测试结论很感兴趣。所以,他们的测试结果,对于消费者的购车行为有很大影响。

  这在中国也是一样的。

  消费者消费习惯正在成熟

  对汽车消费者而言,汽车消费成本往往被分为购车成本和使用成本。有业内专家指出,目前,中国汽车价格相对于消费者的购买力来说仍然偏高。购车成本必须一次性支出,因此国内的消费者往往非常看重车价。相比之下,车辆的使用成本虽然不低,但由于被分摊到较长一段时间内支付,消费者感觉不太明显。这导致其重视一次性支出费用的高低,而忽略分期支付费用的多少。

  不过,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目前,大部分消费者依然以价格为第一要素,但作为使用成本重要组成部分的维修费用、保险费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一位业内人士开玩笑说,是按揭房贷激发了人们的理财意识,算清自己的收支账改变了很多人的消费习惯。这种理财习惯正向汽车消费领域蔓延,首当其冲的就是汽车保养维修和保险。

  有意思的是,在诸如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英国保险安全修理研究中心、日本汽车损害研究所等机构,不仅仅对汽车碰撞安全进行试验,还对损坏车辆的维修费用进行研究和测算,他们不仅在影响消费者购车,还要告诉消费者修车的平均支出应该是多少。如果这项工作能做起来,人保涉足汽车安全测试领域的努力才算全面,使国内消费者真正从中获益。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