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力弱、质量不稳定、技术含量低、营销能力差,一直被认为是自主汽车品牌的四大硬伤。尽管目前自主品牌已经取得国内轿车市场的三分天下,但这些硬伤仍然像紧箍咒一样,制约着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
最近两周,吉利、长城等民族汽车企业纷纷开始向自己的短板发起挑战。其中,一心想提高品牌含金量的吉利董事长李书福不惜斥资360万,向全球征集新品牌标识设计。长城汽车也在为提高轿车产品经销商的素质忙碌。而在电动车技术方面取得了进展的比亚迪汽车,更是喊出了要当世界第一的口号。
中国汽车若想腾飞,就不能用传统的方法,这是汽车业内的普遍观念。身处全球化的中国汽车企业可以方便运用世界资源,找到一条不同于丰田、现代的发展道路。
中国轿车工业不过才20年的历史,而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轿车产品出现也才是最近7、8年的事情。如此短的时间,巨大的市场潜力,我们没有理由去怀疑民族汽车企业不能补齐自己的短板,疗好身上的硬伤。
为此,本报选择了吉利、华晨、比亚迪、长城等四个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案例,看看他们如何为自己“疗伤”。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