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吉利:重铸品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8日 07:44  经济观察报

  “看,这个作者才8岁!”“我这边还有位80岁的作者……”在吉利集团总部,吉利全球“征标”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整理几千件应征稿件时不断有令他们兴奋的发现——这里面或将有一件作品给吉利带来全新的形象。而随着评选进程大幅缩短了9个月,他们的压力正与日俱增。

  李书福真的着急了。原定于2008年8月8日发布的新标识提前到2007年11月6日,新标的提前发布更多反映的是吉利汽车急于突破过去品牌桎梏,实现脱胎换骨的强烈愿望。

  从 “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那句创业名言开始,过去近十年间吉利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老百姓买得起的车”,现在,吉利正在不断投入巨资,努力把那个“好”字加进去。

  巨资重塑品牌

  “公司上上下下坐下来开会讨论的时候都感到迷惑,吉利从品质、技术、价格、服务各个方面来讲,做得都不差,或者说跟国外同类产品的距离也不远,为什么人家总觉得吉利的产品不是一个好产品?尤其是在销售价格上,跟人家差距非常远。”在8月8日首届中国品牌节“吉利汽车求证大讲坛”上,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像是在自问。

  事实上,品牌是本土汽车公司和海外公司竞争时的弱项,随着海外业务比重的上升、本土市场份额的扩大,吉利、奇瑞等公司的品牌重塑已是当务之急。而多年来,自主品牌建设初期所遗留下来的车型形象,一度被附加到企业的品牌形象上,“恶名”已经让吉利走到了企业发展的瓶颈期。

  在过去十年的积累过程中,随着吉利远景等产品的发布,吉利汽车在质量和技术上已经有了很大突破,但其低端车的形象却像一层坚冰,压抑着其发展。为了求得突破,李书福正在不断投入巨资改变这一形象。

  一向“吝啬”得只穿廉价衣服的李书福最近“大方”起来,中央台的黄金时间里,吉利汽车的广告开始频繁出现。“原来我最反对做广告,但是不做不行啊。”对于如此“烧钱”,李书福无可奈何,“如果品牌的问题不解决,再做多少努力都会被大打折扣。”

  年初的2007吉利汽车年会上,吉利控股集团向全球发出了邀请书,在海内外广泛征集吉利新车标,并为此特别成立了项目专项基金,其总奖金、奖品的价值约360万元人民币,这在国内汽车公司中还是首次。

  这被吉利看作是其掀开国际化品牌建设新篇章的举动,业内人士则认为,这是吉利意欲彻底改变其车型“粗制滥造”形象的一次跨越。

  这样的品牌投入正在延伸。在首届中国品牌节上,旨在突破品牌落差坚冰、重塑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形象的“吉利汽车求证大讲坛”更是投入巨大,据其内部人士介绍,此次大规模论坛的投入不低于“征标”的投入。

  而李书福表示,“吉利汽车求证大讲坛”将面向全国甚至全球持续进行下去。“讲一年两年,三年四年都可以。”同时,他透露,未来吉利还将发起一次全国性的活动,来探讨吉利的品牌问题。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于珍表示,“吉利汽车求证大讲坛是对传统自主品牌建设的一次革命性颠覆,将对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工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产品战略调整

  自去年早些时候推出吉利金刚和远景后,吉利汽车在新车型开发上一直秘而不宣,姿态低调。事实上,过去的一年里,吉利并不“安分”——与英国锰铜公司合资生产的高档出租车面市、大规模的“挖人”举动,以及产品战略上的不断调整,都表明吉利在企业品牌宣传上下工夫的同时,更准备重新“造车”,通过产品来改变原有“粗制滥造”的形象。

  在吉利远景全球上市前夕,吉利汽车新闻发言人正式向外界宣布:吉利汽车已进入战略转型期。一直以来凭低价策略取得竞争优势的吉利汽车公司,开始转变发展战略,朝着技术和创新方面突破。

  而吉利远景这款车是吉利战略转型的第一款高技术产品,准确地说是吉利汽车最高级别的车型。“原来一味地追求低价,令吉利销量上去了,但口碑和利润都下来了。从远景这款车开始,表明吉利的产品开始向中高端游走。”业内专家分析。

  与此同时,一年来,李书福更是不惜重金,从国内外竞争对手处挖来了大批的人才,提高吉利产品的“含金量”。“产品才是品牌的基石。”李书福认为。挖来的人才中包括奇瑞、华晨、长城等国内知名自主品牌中的核心人物。

  吉利在产品和品牌上脱胎换骨的渴望正在迸发。在几个月前的上海车展上,吉利推出了三款概念车,它们无论从外形还是技术上,都几乎再难找见吉利车型原来的影子。“那三款车不是一次车型作秀,而是凝聚了吉利技术研发人员近一年来的心血和吉利自主创新成果的应用,也代表着吉利产品发展的方向。”李书福表示。

  王秋凤北京报道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