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零部件产业寻求新突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5日 09:32  第一财经日报

  在上个月底结束的上海车展上,与整车展馆的火爆形成鲜明对比,零部件展区观者寥寥。“这一方面是由产品的特性决定的,汽车零部件毕竟不是终端产品,难以引起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另一方面,也表明汽车零部件行业受重视程度不高的处境。”一位零部件厂家代表对记者说。

  而在半年前的北京车展上,由于受到场地限制,零部件与整车分别在两个场地举办。结果,汽车零部件的展览提前3天就结束了。

  “整个汽车市场快速增长,零部件企业的日子还算好过,但整个零部件行业的未来实在不被看好。”一位长期关注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专家说。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随着国民消费的逐渐启动,我国汽车产品市场需求的有效释放会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持续。因此,无论按零部件占整车产值60%计算,还是整车与零部件经济规模比例约为1:1.7的经验数据推算,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需求增长还有相当大的空间。

  目前,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有上万家企业。但在众多零部件企业中,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企业并不多,生产集中度很低。有数据显示,在现有的零部件企业中,年销售额在一亿元以上的只有130余家;80%以上的企业销售额在一亿元以下,其中销售额50万元以下的近2700家。结果导致零部件的生产成本高,行业整体效益低下。

  此外,汽车零部件行业还存在开发能力欠缺、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

  造成目前不容乐观现状的原因有很多。因此,汽车零部件行业面临新的突破。

  首先是政策扶持上面临新的突破。

  在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半个多世纪当中,汽车零部件始终处在“附属”地位。从最早的名称——汽车配附件,也可以看出这一倾向。因此,尽管自“七五”以来,汽车关键零部件的发展都被列入计划当中,但由于具体实施方案的缺乏,特别是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使相关规划难以落到实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整车得到快速发展,年生产能力超过1200万辆,今年的销量预计将超过850万辆。在这样的条件下,汽车零部件工业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研究落实:在符合WTO相关原则、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如何积极鼓励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鼓励骨干零部件企业的自主开发,限制整车企业各自为政、分散投资、重复建设。否则,任由其自由发展,结果将不堪设想。

  其次是整个行业在认识上的突破。

  目前,汽车零部件行业竞争呈现“混战”状态。在上万家企业当中,在所有制形式上,有外资、合资、国营和民营等多种企业。在不同车系上,不仅有欧美日韩及自主品牌等车型或技术来源的不同,而且在同一车系下,还有不同企业的区别;在同一企业内,还有不同车型的区别;在同一车型下,还有选两到三家配套商的“潜规则”……这样做的结果导致零部件行业的混乱无序。

  迅速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行业,也关系到汽车整车行业的发展。欧美日等汽车工业之所以能够领先,不仅有通用大众丰田等为代表的大型汽车整车企业,还有德尔福、博世、电装等汽车零部件集团的强有力支撑,两者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因此,汽车行业,特别是整车企业必须加强对零部件的认识,切实有所行动、有所作为,使整车与零部件和谐发展。

  第三是零部件厂家要有创新性突破。

  回顾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都是以整车车型“牵头”,汽车零部件随后“跟进”。因此,汽车零部件企业处于被动地位,唯整车厂马首是瞻。

  现在,全球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处在发展的关键时刻,电子、通讯、新材料等共性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零部件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必要保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零部件系统的模块化生产已经成为一种明显的发展趋势,对产业链的研发、制造、采购、营销、服务等环节的传统运作方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系统模块化简化了整车研发、生产、采购过程,提高了经营效率,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对零部件企业的同步开发、集成制造、准时化生产、系统供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国内有能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应该尽快抓住机遇,赢得市场。

  总之,整车与零部件在产业链中是“上下游”关系,其中存在着明显的双向性:没有强大的整车制造业的拉动,不可能有发达的零部件产业;反之,没有强大的零部件产业基础,也不可能拥有独立完整、竞争力强大的整车制造业。

  张宇星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