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上海车展如往年一样,仍然是热热闹闹,让全国媒体和上海车迷们在饱尝堵车之苦的同时,也很饱了眼福和耳福:名车和非名车,靓女和非靓女,真相与伪真相,辩论与反辩论……整个车展宛如一场汽车行业浮世绘,繁华,夸张而艳丽。
然而,在这场热闹繁华的年度大片背后,作为厂商推广品牌、展示产品的舞台,参展的目的究竟何在?厂商在上海车展投入如此大的精力和金钱,其必要性在哪里?在大把的金钱投入背后,投射出中国汽车界对公关目标的整体迷失。
回顾历届北京、上海国际车展,参展商在历届车展中,付出最大精力和金钱的,并不是观众日,而是在车展正式开展前的“媒体日”。在这一天,众多参展商使尽浑身解数,竭尽集体智慧,抢夺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资源以及在车展期间空前紧张的版面资源,这场暗战其实在车展开幕前的几个月就已经展开。当然,从营销公关的角度看,做法没有错,但参展商们显然只看到了传播手段的重要,却忽略了更重要的传播目的。说得更直白一些,作秀不是错,但当作秀从手段升格为目的,就大错特错了。
比如,将新车发布放在车展期间举行,是历届车展的一大热点,但笔者就是弄不明白厂商为什么要把新车发布放到车展上举行,虽然车展给厂商提供了硕大的一块传播蛋糕,但伸出刀来切蛋糕的队伍也同样硕大,更要命的是,车展现场无论是舞台设计还是特效运用都受到极大限制,厂商能否通过展示来表现其产品特色?车展期间所有的记者时间表一片紧张,厂商能否通过从容的沟通来传达其产品竞争力所在?这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近期有一条有趣的评论如此阐述,车模的裸露程度和车的价格成反比,也就是说,越昂贵的车,其车模的穿着就越严密,反之亦然。笔者倒觉得这不是什么过错,这全都是被逼的。试想,当展馆里有兰博基尼、迈巴赫和劳斯莱斯的时候,不靠车模做出牺牲,又如何保证展台上人流潮涌呢?问题是如果这些如潮涌一般的人流是奔着车模来的,那车模旁边的展车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能否抛开车展的虚假繁荣,再回到公关专业本身。
与日用消费品市场相比,汽车公关的一个显著不同在于:汽车公关的目标不应该放在追求知名度,即使是初出茅庐的新丁,也会在进军汽车业的同时获得足够的媒体曝光率,更重要的是要表达产品的相对竞争优势,首先是追求媒体和公众的了解度,并在充足的了解基础上达到与竞争对手的有效区隔。
确定一个产品的独特竞争优势,不是公关部门的事,而是研发部门的事,但这个优势确定后,公关人士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如何通过事件和传播两大手段,让媒体充分了解并认可这个优势,从而达到通过媒体向公众实施传播的目的。简而言之,公关战争夺的是消费价值观的走向。钢板厚安全还是钢板薄安全?这样一个被炒得沸沸扬扬的话题,恰恰透露出不同品牌阵营之间对汽车安全价值观的走向争夺,无论这场论战是什么结果,都将对消费者的汽车安全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战略型公关案例,而这个案例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其目的不是为了追求眼球集中,而是建立对某一品牌有利的消费价值观。
反过来再看车展,即使有层出不穷的概念和眼花缭乱的手段,也将被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中,实话实说,在中国汽车市场搏杀了20年的参展商们,有哪一个看不到这个明显的事实?然而中国的车展变得越来越像一场恶性的金钱赌注,明知道上千万的资金投下去未必能够脱颖而出,但赌桌周围的人已经身不由己,因为当别的赌客都在疯狂下注的时候,放弃下注就意味着被淹没。
与一位记者聊天,他说:“什么时候中国的车展变得静悄悄的,才意味着真正的与国际接轨。”诚哉斯言!真的期望看到那一天,因为在那个时候,展馆里的媒体和观众才真正是为看车而来,而非为看“秀”。
(作者为资深公关传媒人)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