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吉利:“2/3的车卖到国外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9日 10:52  南方周末

  沿着丰田的足迹?

  1933年12月,丰田喜一郎组织一群纺织机厂的工程师,将他们从美国运来的雪佛兰汽车拆开,他们记录下这辆车由多少部件组成,并实验如何造出一辆汽车。

  三年后的东京车展上,他们展示了自己的概念车:它基本上是一辆克莱斯勒轿车的翻版,看不出来有什么原创的东西。但对丰田喜一郎来说,这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他把新成立的汽车公司起名叫丰田。

  这个由美国资深记者梅纳德记述在《底特律的没落》一书中的场面,在差不多60年后,竟被中国浙江台州的一位农民企业家如法炮制。

  1996年,曾制造过摩托车的浙江商人——李书福——把买来的几辆包括奔驰在内的汽车拆散,又托人从香港买来零配件,和三个摩托车工一起拿着一本《机械设计手册》,造出来一辆和奔驰320一样的“国产奔驰”。

  有了这个开始,李书福就不再掩饰想做中国“丰田”的想法。

  第二年,李书福就在浙江临海市郊征地850亩,建起了“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园区”,1999年,又在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起了第二个汽车厂。吉利以有丰田血统的“夏利”为蓝本生产出两款车型。到2000年底,吉利的第一万辆汽车下线。

  和丰田一样,吉利也选择了出口之路。但不同的是,丰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把目光投向美国时,已经是日本最大的汽车企业。当时,丰田雄心勃勃,要在美国十年销售十万辆汽车。

  而2003年李书福在公司内部提出海外市场战略时,公司内部无人响应。因为吉利在国内还没站稳。吉利选择批量出口是从2004年开始的,当时国内汽车市场正经历“井喷”过后的低迷,连大公司的日子都不好过,像吉利这样的利润微薄、体质羸弱的汽车企业,选择到国外,碰碰运气的成分居多。

  在随后两年,吉利出口的汽车加起来只有2万辆左右。但在2006年的底特律车展上,吉利宣布了进军美国市场的计划:2010年在美国市场推出一款低价汽车,每辆汽车定价将低于1万美元;计划当年在美国市场销售2.5万辆小型汽车,在5年内将销量增加到10万辆。

  到了2007年,吉利又高调地订下“出口三步走战略”——到2010年,吉利在全球销售80万辆汽车,出口占1/3,即27万辆;到2013年,全球销量150万辆,出口占1/2;到2015年全球销200万量,出口占2/3。

  这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向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李书福口中说出,一般人不敢当真:“像丰田这样的公司都有兵败美国的经历,实力不可同日而语的吉利如何能成功?”

  情非得已

  在人们怀疑声的包围中一路走过来的李书福对此显得习以为常:“吉利刚刚进入汽车领域时,有人担心吉利造不出汽车;等到我们造出了汽车,又有人担心吉利拿不到生产许可证;等我们拿到了生产许可证,担心又变成了吉利汽车质量不好;等吉利汽车的质量被消费者接受后,又担心吉利造车不赚钱;等吉利实现了赢利,又开始担心吉利生存不了几年……总而言之,就是不相信中国人能把汽车干好。”

  话虽如此,吉利走上出口之路确实有不得已的原因。

  吉利造车时,其对手只有夏利和奥拓,但随着跨国公司进一步挤进细分市场,几轮价格战下来,3万-5万元的经济型轿车利润早已所剩无几。加上市场不景气,李书福决定利用过去摩托车的渠道,把吉利车销往叙利亚、委内瑞拉、约旦这样的国家以解压力。

  但是吉利接连在2005年、2006年参加法兰克福车展、底特律车展后,有了新目标。吉利信心爆棚地宣称,准备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李书福说:“我相信总有一天,国外会像烧中国鞋子和衣服一样砸中国车,原因就是我们又好又便宜。”这种李氏风格语言,人们把它当真的还不多。

  赶潮:为政策红利?

  实际上,吉利之所以如此高调宣称要进军国外市场,可能还有另一种原因。

  中国汽车产业在经历了2002年、2003年的高速增长后,2004年开始出现了投资过热。有关方面预计,2007年,汽车行业将延续过去几年的产能过剩,1400万的预计产能将有一半被迫空置。

  与此同时,中外纺织品贸易的磨擦也在加剧,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势在必行——如果把汽车多余汽车产能引向国外,倒不失为两全其美之策。因此商务部早在2004年春天,就放出风声,拟在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10个左右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并扶植一批国家级的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企业。

  2005年3月,中国进出口银行利用政策性金融手段给奇瑞50亿元出口信贷后,受此鼓励,汽车出口市场出现千军万马挤向独木桥现象。造成的一种局面就是,我国汽车行业“零星”出口泛滥:2005年,全国整车出口企业已达1025家,但其中超过600家企业出口汽车不到10辆,而仅出口1辆汽车的企业竟然有160家。

  吉利不断高调畅谈出口大计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很快,吉利也获得政策红利:2006年,吉利获批在兰州和湘潭两地打造新出口和生产基地。一业内人士称,这两个项目地产价值大于产业基地价值,就是说,吉利可利用这两块土地招商引资,这种收益要远远高于其他收益。

  吉利国际公司集团副总裁赵杰却坚决认为,吉利出口目的是单纯的。“全球市场汽车销售去年已超过6000万辆,吉利只要占到3%-4%,就有200万辆,机会很大。”赵杰说,从国内市场考虑,中国汽车销量720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很小部分,吉利要实现“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的伟大理想,就要把眼界放宽,国外市场才是吉利真正的未来”。

  如果吉利真的想在国外市场有所作为的话,并不是没有机会。特别是在低成本车市场,还存在突破口。

  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上海 有限公司的全球合伙人郑豫说,未来全球轿车的增长大概在1%左右,而低成本汽车的增长我们预计在4%,这对中国汽车企业来讲,是个很好的机会。

  但吉利汽车的质量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人。北京《新汽车》杂志曾列举了吉利汽车的问题,“最为普遍的反映就是吉利汽车与其他微型车相比油耗较大、车身工艺粗糙且小毛病较多。

  但郑豫认为这并不是关键问题——只要是肯出钱提高质量,这个完全可以办得到。“困难的地方在于,中国汽车目前的品牌不成熟,营销网络不成熟,这肯定是需要时间的,至少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建立起来。”

  □本报记者 徐 钟 发自浙江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